近年来,合肥市民政局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健全民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加大公共资源投入保障,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创新举措弘扬文明新风
从1997年起,合肥市连续21年在冬至前举行骨灰江葬活动,骨灰江葬1100盒。自2007年以来,合肥市每年举办生态礼葬仪式,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2013年开始,全市各经营性公墓内全部开辟建设了生态葬式区域,配套建设了生态葬式纪念设施。2016年起,将节地生态葬式的补助范围扩大至所有公墓单位,实行了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费用全免政策。市区选择生态葬式已经占到骨灰安葬总数的25%,年补助节地生态葬式费用达到160万元。2017年起,实施“殡葬便民服务进社区”工程,做到殡葬政策及时知晓、逝者得到尊重、丧事活动节俭文明、丧属权利得到保障。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建立起覆盖523个社区、2400多个小区的信息联络网,便民服务台账系统初步形成。1-7月,合肥市殡葬处共电话回访700余人次,群众的满意度达97%以上,群众纷纷表示政府惠民政策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减免基本丧葬费用这个举措好。
今年3月28日到4月5日期间,合肥市第八次举行了以“人文共祭,爱传万家”为主题的清明共祭活动,并将此项活动向社区延伸。共祭仪式上,所有会场都将延续传统祭祀习俗,同时融入现代文明礼仪的诵祭文、烛祈福等仪式,让市民充分抒发追思之情。迄今为止,全市已有1150户,1.17万人次参与。此外,清明期间,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接待祭祀市民达131万,车辆23.4万辆,未发生一起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连续11年实现“平安清明”。
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
截至当前,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由2016年的21000人降至11987人。全市共配备159名乡镇(街道)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督导员、1920名村(居)留守儿童保护专干,年投入费用约2000万元,肥东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投入1235万元,在335个村(社区)配备农村留守儿童保护专干和督导员357名。将乡镇(街道)督导员培训纳入市政府购买服务“1+4”政策范畴,目前已开展了2期培训,推进一线工作人员专业化介入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累计为18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个案式服务,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促进和谐家庭构建。认真组织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牵头做好留守儿童夏季安全监管工作,各地因地制宜,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肥东县研发启用留守儿童工作APP,记录留守儿童保护专干日常走访行为路径,截至目前,全市民政系统共参与值班950人次,增加防护警示牌220余块,未发生一起留守儿童溺水事件。
地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合肥市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地名寻梦”地名文化短视频征集活动,共上报《江淮古镇烔炀河之烔炀老街》、《吴王故里》、《赤澜桥》、《明教寺·闹市中的佛静》等各类地名文化短视频33件,13个短视频在光明网上展播,6个短视频被选中参加网上评选,全市上报数、展播数、网评数居全省首位。全力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6月份,召开了全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现场观摩交流暨第15次推进会议,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大词典》本地词条编纂工作。各地积极编纂出版了一批地名故事,自肥西县率先出版《记忆乡愁——肥西县地名览胜》后,《肥东地名掌故》,《巢湖传说》、《庐江地名掌故》、《庐阳地名物语》等相继出版发行。《长丰地名故事拾零》、《包河印记·最美地名》、《瑶海地名实录》、《蜀山地名漫谈》、《留住记忆——经开区地名故事》、《高新区地名故事》等一批地名普查成果正在编纂或即将出版,基本实现了各县区至少编纂出版一本地名故事的目标。与此同时,全市按照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命名了“云景花园”等54个建筑物和居民住宅区名称。
万晓源 综合
新闻推荐
8月27日,县农技中心召开农技推广工作推进会,总结提炼今年以来工作成效,谋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今年以来,肥东县以...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