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矫正期间,应该保证做到: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违纪的事,痛改前非……”近日,合肥市庐阳区社区矫正中心对新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入矫宣告。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显平常,入矫宣告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个必经程序。可却引发了合肥市庐阳区司法局局长张冶平感慨:“社区矫正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已经走过了一段长达12年的探索历程。”
2006年,合肥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当年4月,合肥选定在瑶海区、庐阳区、肥东县三个县(区)开展试点,拉开了改革的帷幕。“怎么接收?如何管理?”面对这一道道摆在面前的考题,试点单位摸索着作答。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对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一人一档;搭建衔接机制,积极与公安、法院对接,明确管理移送和接收流程。然而,试点路上难免遇到难处。时任合肥市庐阳区司法局基层科科长的张冶平犹记得,2006年该区接收了第一批社区服刑人员有70多人,一开始因为手段缺乏,部分服刑人员出现了不按时进行思想汇报、不参加教育等违规情形,需要予以训诫。可在具体实施时,工作人员却犯了难,面对“大墙外的服刑人员”,他们露了怯没底气,不会训诫、不敢训诫。事后,还是邀请了公安民警实施训诫。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张冶平,他意识到执法主体的权威性必须要树立起来。
这一切在2011年迎来了转机。随着《刑法修正案(八)》以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相继出台,试点工作长期存在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分离的问题迎刃而解。合肥市也在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强力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的目标。
社区矫正中心被称之为社区矫正的“实战平台”,其将原来司法所的社区矫正人员接收、解除、集中教育、心理矫治、社区服务等职能整合实行“直管”,一方面推进队伍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体现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截至2013年,合肥市9个县(市)区矫正中心先后建成,均设立了报到登记室、矫正宣告室、电子监控室、教育培训室、心理矫治室、训诫室、档案资料室等功能室。
自此,合肥的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迈入了规范化轨道,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省前列。探索“智慧矫正”,在全省率先开展手机定位和电子腕带监管试点,做到“日知其位,实时定位”,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全天候、全方位、零死角;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非执法类工作,目前全市9个县(区)已实现社会组织参与全覆盖,共有18家社会组织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应用到走访、集中教育等环节中,今年合肥市司法局又投入40余万元教育经费,在市级层面统一谋划部署集中教育和第三方调查评估项目,由专门从事培训教育的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再教育、再矫治,增强社区矫正教育矫治质量;率先推出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服务菜单制”,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社区服刑人员发挥所长为社区居民或公共机构服务,培养社区服刑人员正确的劳动观念,受到省司法厅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12年来,合肥社区矫正工作先后历经改革试水、破冰探索和规范提升3个阶段,在攻坚克难中不断砥砺前行,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可喜成就。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6万人,解除矫正2.2万人,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再犯罪率长期保持0.2%以下的较低水平。一个个迷途浪子在政府、社会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改正恶习重新回归社会。蓄力一纪,可以远矣。站在新的起点上,合肥社区矫正工作将不断提档升级。
·吴昊本报记者周莹莹·
新闻推荐
○肥东县响导乡的王家朋陈红英老夫妻俩均已105岁○两位老人均出生于1913年○王家朋给老伴削个苹果○敬老院院长来询问老...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