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本刊记者赵杰
又到了吃挂面的时节。
在肥东,说起挂面,人们自然会想起桥头集镇的竹塘村。作为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这里的手工挂面已有百年的历史,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手工挂面,这里的挂面香飘万家……
今年9月,村里成立“合肥竹塘食品有限公司”,挂面村将开始抒写新的篇章。
“竹塘挂面”传承百年
天气渐冷,挂面渐火。日前一天,当记者来到桥头集镇竹塘村时,只见家家户户门口都晒着挂面。冬日的暖阳照在挂面上,一条条挂面细如丝丝琴弦一般,十分好看。
竹塘村的手工挂面,那可有100多年的历史,村里的老人几乎都会做挂面。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一间挂面工厂,刚进大院,只见“竹塘挂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
原来,挂面工厂是今年9月份刚刚成立的。说起成立工厂的目的,村书记刘传榜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村里的百姓做挂面都是各自为政,质量不统一、标准也不统一,都是属于小打小闹阶段。所以,他们考虑把农户们集中起来,统一原材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以这样的方式来生产挂面,这样竹塘村就可以有自己的挂面品牌。而对于村民们来说,则采用按劳分配的绩效方式,谁做的面多,谁就多拿钱,不吃大锅饭。
在一个精美的包装盒上,记者看到了“竹塘挂面”四个字。原来,目前该村的挂面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小小的挂面,加上精美的包装,不仅档次高了,价格也卖了上去。
“挂面工厂”呼之欲出
据介绍,如今在挂面工厂上班的农户有十几户,每天上班时间根据天气的好坏。正常来说,每人每天可以生产50到80斤的挂面,收入能达到300块钱。
56岁的李年琴如今就在挂面厂上班,她告诉记者,比起以前自己在家做挂面,现在的月收入可谓翻了一番。77岁的范育政和老伴自从来了挂面厂上班,每月收入能有好几千元。“我做了50年的挂面了,对这个手艺有感情。”老人家笑着说。“晾晒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晒得太干,面容易断。而且,晒完的面不能马上放到筐里,要在案板上放个把小时,让面回一回性,不然面脆入筐也容易断。”老人家谈起做面,便打开了话匣子。
“当然,有的农户愿意来工厂上班,有的农户仍愿意在家里做挂面。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完全尊重农户们的意愿。”刘传榜告诉记者。
记者留意发现,在现有的挂面厂旁边,有一块正在施工的地方,“这里是正在扩建的厂房。扩建完成后,在室内一年四季就都能做挂面了,时间长了,产量也增加了。”
据透露:竹塘挂面现为合肥市“非遗”,分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几乎月月售空。尽管名声在外,但刘传榜还有一件“心事”,那就是“竹塘挂面”的传承。“年轻人多数在外打工,做手工挂面是一个耐力活儿,得有技术,有耐心才行。”刘传榜希望通过扩大竹塘挂面的声誉,慢慢增加村民们的收入,用实实在在的收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继续发扬竹塘挂面产业。
“挂面村”寻求新转型
在竹塘村,记者还看到一处稻虾共养产业园基地。原来,这是一位村里的老乡从外地返乡,流转了一千多亩土地建的。如今,村民们每年除了每亩地可以拿到700元的租金外,还可以在产业园内上班领取工资,每年每户大约收入一万六七千元,年终还能享受分红。
据透露:产业园可以为周边的村民们提供数百个就业机会,带动整个桥头集镇百余户贫困户脱贫。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竹塘村靠什么呢?挂面,水库及周边旅游资源。于是,围绕这三个资源,竹塘村努力做好旅游文章。
在大竹塘水库,我们看到,水库中央有一座小岛。而关于这个水库,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当年曹操80万大军南下时,曾经过竹塘村,因为没有水喝,80万大军一气之下,每个人攥了一把泥土往地上一砸,便形成了一条河埂,拦住了前方河流流下的水,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竹塘水库。未来,按照村里的设想,将利用水库打造特色旅游,在小岛上建立民宿。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2019年2月刚成立的肥东县杨店乡商会,主动响应上级号召,将扶贫助困作为商会工作的一...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