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安徽省中稻将进入拔节孕穗期,水稻第二轮灌溉即将启动。肥西县花岗镇陈岗村农民倪友斌这几天也变得格外忙碌:“家里种了8亩水稻,一定要保证不受旱。 ”于是,一有空他便要到田边转一转。 7月6日,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渠里都蓄满了水,今年的水肯定够用。 ”
老倪的判断得到了所属灌区——潜南灌区负责人唐业才的证实:“当前灌区一直处于高温晴热天气,不过,水源十分充沛。 ”今年的首轮灌溉从5月1日开始至6月底结束,第二轮灌溉将从7月中旬开始。从前期灌溉情况来看,今年灌区用水依然紧张,“但一起争水纠纷也没有发生”,唐业才说。
记者多方调查发现,这得益于“三变”:
首先是灌溉条件之变。倪友斌的稻田紧挨着灌区的一大支渠——董岗支渠。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段全长8.8公里的渠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渠通路畅,是今春刚完工的工程。 “过去常有人抱怨,说大型灌区改造数十亿的投入看不到效益。因为以前改造工程普遍只到干渠,而支渠涵闸配套没有跟上,跑冒滴漏严重,水自然到不了田里。 ”唐业才表示,为此安徽省开始尝试将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延伸到支渠,董岗支渠就是去年的试点工程。这一转变效果明显:以前,水放到下游至少要13个小时,如今只要2个小时。
其次是水管单位服务之变。第一阶段供水中,潜南灌区供水约7500万方,然而这其中,由淠史杭总干渠计划分来的水量只有3700万方,那么,另一半的水量从何而来?唐业才介绍,随着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大,目前灌区的水库、塘坝多数得以整修扩容。为此,灌区也转变了等计划、靠分配的思路,早在开灌之前,便积极利用雨水天气,组织职工对水库、塘坝进行充灌,新增蓄水3000万方,从而保证了灌溉。
最后是用水管理方式之变。以董岗支渠为例,该支渠横跨2个乡镇5个行政村,覆盖1.2万亩良田,沿途共有57个放水口。一到灌溉季节,上、下游争水矛盾就十分突出。 “老百姓节约用水意识不强,涵闸一开,就没人封了。每次都是上游水用不尽,下游却没水用,越是干旱的年份越是如此”。花岗镇大众村支书李书贵感叹,以往每年都会有村民因为争水而吵架,先闹到村里调解,调解不成功索性上访。
唐业才也为此备感头疼。每一年,灌区都要组织职工来看水封水,然而灌区支渠多、渠线长,仅靠数十名职工来回巡防完全不够。于是,自2007年开始,该灌区尝试组织群众自我管理。当年6月,董岗支渠便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由5个受益村每村抽出三四名有威望的群众加入协会。入会群众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分水、控制流量以及渠道维护、清淤除草等。 “如今,上下游用水都由协会决定,按计划供水。涵闸都有专人看守,下游群众再也不用彻夜看水”,协会会长殷成广说。
赵梅 本报记者 张玉芳
新闻推荐
“肥西农商行整体环境变化真是太大了,步入网点营业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有序,员工服务热情,与原来服务相比犹如天壤之别。 ”面对临柜人员的热情优质服务,肥西县水务局职工王扬子高兴地说。7月24日...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