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除旧岁,金蛇舞新春。春节长假期间,本报记者入工棚,逛小镇,走进百姓生活,记录基层巨变。那些欢乐动人的团聚,那些真诚朴实的话语,还有那些殷切的企盼,都让我们觉得:春节好风景,最美在基层。
来自全椒县的农民工王明锁,今年春节留在合肥工地,妻子和儿女都来到他身边,一家人在工棚里过了年。
2月14日中午,王明锁和妻儿在“家”里吃午饭,女儿王丽则在合肥火车站做志愿者
“想给孩子们的未来创造点好的条件,所以过年多干点活来赚点钱呀!”2月14日,记者见到王明锁时,他正在工地上检查电路,他说最大的愿望是在老家给孩子们添置一套房子,为了这个目标,他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跟着王明锁穿过一段泥泞的道路,来到了他和家人住的工棚,这个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被分割成两个房间,分别摆了一张上下铺的铁床。虽然非常拥挤,但打扫得很干净。
“工棚里的工友们都回老家过年了,平常热热闹闹的,现在觉得有些冷清。”王明锁告诉记者,平常工棚里住了20多户,一过年就只有他家四口人,在这里过年比不上回老家热闹,但有妻子和一双儿女陪伴,不觉得有什么遗憾。
“只要和爸爸妈妈姐姐在一起,在哪里过年都是幸福的。”王明锁的儿子王见祥是东北石油大学的大二学生,也是第三年在工棚里过年了,从东北回合肥后就陪在爸妈身边,“回合肥吃妈妈做的饭菜真爽呀”。
女儿王丽非常支持和父母在合肥过年,而且在过年之前,王丽和几个同事申请做火车站志愿者,正月初四一早就戴着小红帽上岗了。“虽然大过年的往外跑,还不能回家吃饭,但我和她妈妈都很支持她。”王明锁说。
中午时分,王见祥和父亲一起到工棚后面的小菜园摘了两把小白菜,而母亲董贤贵早已做好了儿子喜欢吃的花生米烧鸡。在吃饭前,王明锁还给在外做志愿者的女儿打了电话,嘱咐她按时吃饭。然后,一家三口围坐在桌前,美美地喝起了小酒。
本报记者 卞世鹏 摄影报道
贴“福”字,福气到
叹变化
小镇换新颜,多了城市味
“我们在的街道现在搞得很漂亮!”昨日,在霍邱县长集镇做生意的林志忠向记者夸耀小镇的新变化。
长集是六安市霍邱县中部的一座小镇,记者昨日在长集镇走了一圈,发现镇上确实有了很多新变化。新建的主干道旁种上了苗木,人行道铺上了彩砖,通向县城的公路两旁也进行了整修,新建了绿化带和人行道,在非机动车道上还设置了标准停车位,每隔三四十米就有一个绿色垃圾桶。第一家KTV,第一家较高档次宾馆,还有多家超市……它们的相继出现,让小镇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
入夜后的小镇不再一片漆黑,各条主干道上都安装了造型新颖的路灯,春节期间,常见居民们三三两两出门散步,小镇越来越有城市味。 本报记者 窦祖军 摄影报道
居民夜晚出行亮堂堂
思传承
三河羽毛扇,期盼新思路
2月14日下午,肥西县三河古镇,72岁的左登英坐在店门口,一边扎着羽毛扇,一边和邻居聊天。
老街上游客人来人往,看到左大娘在店门口扎扇子都很好奇,不少游客们驻足观看。左大娘说,扎扇子挣钱不多,儿女们都不愿意学,她见儿媳无事做,就把这个手艺传给了她。
如今的三河古镇上,制作羽毛扇的作坊不到10家。万正友家开的羽毛扇作坊在镇上算是较大的,他雇了几名工人制作扇子。如今,羽毛扇已成为手工艺品,虽然身份“娇贵”,但手艺却后继无人。万正友告诉记者,制作羽毛扇程序繁琐,也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孩子们都选择了别的门路。
记者了解到,受羽毛价格、人力成本上涨等影响,三河羽毛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但作为一个民间工艺品,左登英和万正友都希望能有办法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张安浩 摄影报道
左登英正在制作羽毛扇
新闻推荐
这个冬天,我深刻体味到合肥的冷和暖。入冬时,母亲由于患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从家走失三个多月。这三个多月大街小巷的寻亲路走遍,尝尽了人...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