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2013年度安徽商报经济新闻评选”评审会在安徽报业大厦9楼举行,10名来自各行业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徽商报的经济新闻进行精彩点评,既有高度评价,也有贴心建议,更有殷殷期待。专家们一致认为,安徽商报的经济报道深入浅出,提供财经资讯、普及财经常识、提供理财参考,符合省级主流媒体的身份和都市报的定位。在经济大潮越来越汹涌的今天,不管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还是承东接西中部崛起的安徽,都需要商报将经济报道的大旗举得更高,走得更远。
安徽商报经济报道成翘楚
2013年,安徽商报共刊发6000余篇经济新闻。省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林激表示,商报的经济报道整体水准较高,他本人长期关注,比如这次的候选报道,有很多当初刊发时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省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方秀则指出,商报的经济报道在业内可谓翘楚,而且读者面非常广,这从平时的报道就能看出来,“既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也有行业内的热点问题,既有全局视野,也有百姓视角,既有反思精神,也有前瞻眼光,而且写作手法也经常有创新。 ”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表示,她多次参加各类好新闻评审,但此次评审有点“与众不同”,表现在不但稿件质量高,而且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懂,“经济报道容易从专业滑向难懂,商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姜红将其平时读过的商报经济报道分为四大类:统计类、调查类、事件类、状态类,“类型多样化,内容也很接地气。 ”安徽日报《经济周刊》主编陆列嘉则认为,作为一家省级报纸,商报的经济报道经常关注全省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且一些反思报道很有水平,“比如 《安徽碳交易运行两年有场无市》,虽然没给出答案,但是令人深思”。
触觉很灵敏有群众基础
“财经新闻影响生活”,这是安徽商报经济报道主张。省城包河浴池经营场所叫价2500万公开拍卖,《“华东头号澡堂”或退守小巷》对一个澡堂子的变化进行浓墨重彩的报道,其实迎合了读者的兴趣点。 “我看新闻,一是看标题是否抓人,二是看是否与我有关系。 ”评审专家、合肥华南城品牌推广部副总经理王建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对这类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曾做过十几年记者的林激表示,安徽商报财经记者能够关注身边的这些“小事”,说明触觉很灵敏,这又为搞好财经新闻打下了“群众基础”。
把财经新闻广泛、及时、通俗地传播出去,既给人们以清晰的决策参考,又能使财经媒体做出品牌,成就新时期的主流影响力。省政府发布《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这对于很多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是个“高大上”的话题。但在这条新闻的表达上,安徽商报用的是 “安徽出台30条戒地方借债瘾”这样通俗的语言。“既见大气,又接地气。”方秀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地方债防控作为明年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安徽商报能够对这些“大事”提前关注,说明很有前瞻性。
同样,土地流转信托“首单”落宿州,这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议题的提前关注。肥西县政协副主席卫先毓曾做过近20年的宣传工作,是位“老新闻工作者”,他认为农村题材也可能是大题材,它有可能涉及到社会变革,作为都市报可以 “重城市”,但也不能“轻农村”。
期待经济报道再上层楼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梅笑冬和省社科院研究员、城乡经济所研究室主任张谋贵不约而同,建议商报今后加强经济方面的深度报道,“《安徽最快河南最大湖南最富》等重点稿件读得很过瘾,可以多搞点。 ”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石象斌则建议,在如今的信息化生活中,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不妨利用网络渠道将商报的优秀经济报道发布出去,扩大影响力。王建的建议是少些统计类的数据报道,多做原创性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报道。
安徽商报副总编辑李丽鑫表示,各位评审专家的点评非常精彩、准确。作为一份都市报,商报的办报理念是新锐主流、人文关怀,选稿标准注重“新奇特”,这就要求商报的经济报道要民生化,即使是 “高大上”的题材,也要从民生的角度切入解读,接地气。各位专家此次的评选结果,基本上与商报的办报宗旨和气质相符。当然,面对每天出报的工作节奏和多家报纸 “抢新闻”的压力,商报的经济报道在精细化和深度化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提升,争取更上层楼。
本版稿件 陈大名陈卫华郜征郑茹/文李冠玉/摄
新闻推荐
“会场禁烟我强烈支持”政协报到现场难见烟灰缸 委员建议机关单位设“吸烟室”
政协报到现场难见烟灰缸 委员建议机关单位设“吸烟室”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