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慧慧
10月15日一早,43岁的唐旭光就躺在省立医院的病床上,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4个小时后,他捐献的58毫升造血干细胞,将立即送到上海,一名刚满3岁的白血病男童等待着接受移植手术。
白衬衫、灰色毛线背心,微笑的样子,唐旭光一看就是个实在人,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工作上的一摊子事儿。听到医生说完成采集后要留院观察24小时,他忍不住“讨价还价”:“没事儿,我身体棒,下午就能回去!村委会琐事儿多,缺不了人!”他是肥西县丰乐镇民主村村民委员会委员。
在唐旭光看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第一次献血是在2008年,当时我在合肥北二环一个水泥搅拌站工作。一次和几个朋友去市中心玩,看到献血车,就袖子一捋献了400毫升血。 ”听到医务人员说捐献造血干细胞也可以救人,就当即提出申请,成为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的一名志愿者。
申请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事,唐旭光一直没声张。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让他觉得“像中彩票一样难”,不敢“奢望”自己能有此幸运。
今年7月3日,他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小患者配型成功。虽然素不相识,但面对是否同意捐献的问询,唐旭光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
7月8日,他来到合肥市血液中心做初配;9月,又分别接受了血样高分辨配型和全面体检,最终被确认为捐赠者。
唐旭光觉得自己很幸运,他说:“生命不能等待。听说对方是个3岁的小孩子,能为孩子带去生的希望,我觉得特别幸运。 ”
知道家人会担心,唐旭光至今都没有告诉年迈的父母,“爱人虽然支持我捐献,但总免不了担心。 ”他说,为了消除爱人的顾虑,他从网上找了很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资料给妻子看。 “现在科技发达了,都是从血液中直接分离,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毕竟是救人一命,他愿意,我也不能拖后腿。 ”唐旭光的爱人刘翠琳说。国庆节,大儿子从外地回来,听说这件事后,跷起大拇指为父亲“点赞”。
中午12点,58毫升 “生命种子”采集结束。唐旭光说:“希望那个孩子尽早恢复健康! ”
新闻推荐
12月1日,环巢湖旅游大道肥西段的严店乡境内,施工人员正在铺设慢行通道。据悉,环巢湖旅游大道肥西段全长18.6公里,慢行系统完工后,游客环湖骑车、步行游览观光将更便捷。 邢乾 徐勇 摄...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