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鸣本报通讯员 张静
近日,记者到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采访,该镇为期半个月的水产养殖培训班正在花岗渔村火热举行。省水产总站专家现场介绍的“水底微孔增氧技术”,能使水产养殖综合效益提高20%至60%,在场的50个养殖大户兴奋不已,对下一步采用新技术增产增效又增收充满了信心。
记者随后来到花岗镇水产重点养殖区舒安社区。该社区紧邻丰乐河,大部分是圩区,2005年乡镇合并前为原四合乡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社区以种植水稻和油菜为主。记者采访时,巧遇35年前下放当地的老知青、现为铁路合肥电务段技术员的陈惠康。老陈下放时曾当过拖拉机手。他说,当时丰乐河一遇洪水就容易破圩,农民经常颗粒无收,由于圩区烂泥田不利于机器作业,因此“农机不‘务农\’,经常跑运输”,老百姓长期摆脱不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四合“2814”渔场项目,将低产易涝农田改建成精养鱼塘。据肥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查鸿林介绍,在“2814”项目的示范引领下,花岗镇圩区农业从此实现了转型,烂泥田变成了“鱼满塘”;加上丰乐河防洪能力的提高,圩区群众再也不为种庄稼发愁了。花岗镇近年来以四合“2814”项目区为核心,以花岗渔村的省级农家乐示范点渔丰山庄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养殖和水产精养。目前全区精养水面已达1.1万亩,休闲垂钓观光农业十分红火。花岗鱼的供应量不仅经常影响省城周谷堆市场的价格,“渔仓牌”和 “舒王牌”绿色水产品还畅销省外。
记者在舒安社区的水产养殖区看到,一座座鱼塘整齐划一,不少鱼塘中央都有“四肢”伸展的大型增氧机,塘埂边“镶嵌”着投饵机。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更新,每亩产鱼已达三四千斤。 ”舒安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宗珍说,当地农民争相流转水面养鱼,少的100亩,多的300亩,每亩纯收入2000元左右,“比过去种庄稼强多了,收入翻了几番! ”为减少养鱼病害,项目区近年来还实行鱼藕“轮换制”,在塘里种几年藕再养几年鱼,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农家乐”旅游。渔丰山庄老板黄厚斌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年接待游客已接近100万人次,“每逢节假日,私家车蜂拥而至。不提前预约,停车位都很难找到! ”
新闻推荐
12月17日,肥西县严店乡妇联在新建村举行农村妇女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安徽农业大学专家以及市、县蘑菇种植协会的技术人员为该乡20多名有种植经验的农村妇女现场讲解食用菌的生产栽培技术,解答...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