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健全政策扶持体系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近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淮分水岭综合开发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分水岭地区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岭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分水岭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健全了岭区政策扶持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支持体系。突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连续6年制定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政策扶持力度和覆盖面位居全省首位及全国前列。 2008年至2013年市财政累计投入全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奖补资金12亿元,带动岭区工商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达800亿元,为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是创新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全国首创了万亩土地整合整治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等“1+N”政策配套体系,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工商企业流转土地准入管理和服务制度;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和流转纠纷调处体系以及网络服务平台,目前全市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岭区土地流转面积达123.3万亩。
三是畅通了农业融资渠道。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了 《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破解资金短缺掣肘农业发展这一问题。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设立“联保基金”等贷款风险抵押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给予5倍至10倍的授信额度。截至2013年,全市建立涉农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共139家,先后为岭区130多家农业企业解决贷款36亿元。
四是创建了农业经营体制。合肥市分水岭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已经呈现出多主体联合、多领域跨界、多要素融合、多方式合作的快速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岭区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发展到3104家;全市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家庭农场总数达290家,农民合作社1744家。全市各类农业企业突破3000家。
滁州
“三个转变”引领纵深推进 “三个同步”引领全面发展
近年来,滁州市紧紧围绕三化同步的总体发展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生态文明”三大工程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岭区现代农业发展,呈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三个转变”引领岭区治理开发向纵深推进。滁州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岭区治理开发的“三个转变”:一是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由面上治理,向重点地区、边角地区转变;二是开发外延不断拓展,结构调整由发展一产,向更加重视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三是发展方向更加鲜明,由重视生存环境改变向更加关注生活质量转变。岭区治理开发已经进入了拓展领域、提升层次、科学治理的新阶段。
——“三个园”建设引领岭区东向发展。着力提升岭区产业结构和层次,建设“三个园”。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全市25个市级示范园区,16个坐落在岭区。来安县以张山乡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在全省岭区率先打出创建首个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区牌。二是建设“魅力后花园”。拓宽岭区服务功能,将岭区全力打造为东部的“魅力后花园”。据统计,2013年全市岭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接待量约108万人次,占全市的68%;休闲农业总收入9.2亿元,占全市的65%。三是建设“绿色蔬菜园”。依托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地域优势建设蔬菜基地,成为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个同步”引领岭区全面发展。一是与现代农业发展同步。岭区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多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000多个,占全市近一半。据统计,在产业化和合作组织双重作用下,2013年岭区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二是与美好乡村建设同步。以建设美好乡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三是与扶贫开发同步。每年安排380万元的市财政资金用于岭区治理开发和扶贫开发,把岭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同步发展。 (曹阳)
淮南
加快综合治理 壮大特色产业
淮南市以实施治理开发项目为抓手,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以草莓等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分水岭地区面貌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这个市分水岭地区草莓种植面积达2.2万亩以上,其中钢架大棚草莓1.6万亩,年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领导重视,摆上议事日程。淮南市江淮分水岭地区涉及的大通区、谢家集区两个区的党委、政府对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十分重视,确立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尤其是孔店乡党委、政府更是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专人负责,为抓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依托分水岭治理开发项目示范辐射,扩大生产规模。淮南以实施江淮分水岭治理开发项目为契机,突出草莓基地建设,突出连片开发建基地,积极整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近三年,共投入草莓基地建设资金5500万元,完成草莓基地流转土地9000亩,建设草莓钢架大棚6000亩,建设草莓连栋温室大棚4000平方米,修建生产道路15.2千米,灌溉渠道9.3千米,打井400多眼。
三、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作方式,为农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作示范,并提供市场信息、管理等服务。孔店乡民丰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建设草莓示范园近千亩,园区内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效益非常明显。
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申报国家无公害产品、产地。民丰、士和、新街等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西瓜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规模达3000亩,各草莓园区均被淮南市授予“淮南市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注册草莓商标6个。
六安
分水岭上山川秀美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二五”以来,六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促农民致富”的总体要求,创新机制,扎实苦干,如期实现了综合治理开发战略目标任务,出现了四个显著变化:
1、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六安市全面推进“把水留住”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分水岭重点治理区共新挖大塘3211口,新挖中塘3737口,修建水库181座,打井6395眼,解决了岭区16.5万人的饮水困难。2006年前,这个市分水岭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0%。 “十二五”以来,该市分水岭地区新增造林面积30万余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岭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520元提高到2013年的7456元,高于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
2、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十二五”以来,六安市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着力建设优质粮油、皖西白鹅、奶牛、蚕桑、蔬菜、茶叶、水产、经果林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3、推广农业科技,岭区治理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来,六安市继续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种草养畜、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适用技术,并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科技培训。以扶持农村能人大户为抓手,在分水岭地区组织“千带万”工程,即在30个重点乡镇培养1000名农村能人辐射带动1万户农民调整结构。。
4、开展联络帮扶,岭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省委、省政府先后选派九批联络员到该市开展帮扶,派驻的联络组长、联络队员,采取多种形式为帮扶岭区订规划、跑项目,引资金。 “十二五”以来,省直部门和单位支持帮扶资金1.68亿元,大大促进了这个市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美好乡村中心村。
六安白鹅等养殖业蓬勃发展。
新闻推荐
12月17日,肥西县严店乡妇联在新建村举行农村妇女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安徽农业大学专家以及市、县蘑菇种植协会的技术人员为该乡20多名有种植经验的农村妇女现场讲解食用菌的生产栽培技术,解答...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