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珂 吴量亮
“卫生条件好、居住环境美,良好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整合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每天清晨五点钟左右,长丰县庄墓镇金桥村的保洁员薛敬好就早早起床,开始打扫责任区内的卫生。2月3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早上扫一次,下午扫一次。工作不是很累,每月还有工资,既能活动身体,又能为村里的环境卫生作贡献,挺好。 ”薛师傅说,村里有5名保洁员,都是本村村民,各自管理一个区域。
人居环境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舒城县春秋乡中元村党支部书记潘孝柱介绍,截至去年12月底,该村利用“一事一议”奖补、库区移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改水改厕、农村水利工程等项目资金及发动群众筹资,累计拆除危房14户,改建房屋136户,新建公厕4座、垃圾收集点2处,安装垃圾箱45个,中心村主干道硬化近7公里,整修所有水塘、沟渠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走访各中心村时,不少村民反映,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现在有了垃圾桶收揽;以前乱泼的污水,现在经排污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站;以前常年堆积的废物堆、草堆,废弃的危旧建筑,不见了踪影。无论是村庄道路两侧还是村民休闲小广场,无论是庄前屋后还是院里院外,都干干净净。
“卫生条件好了、居住环境美了,大家也慢慢养成城里人的卫生习惯。 ”肥西县高店乡王大郢村村民陈自好告诉记者,现在垃圾扔进垃圾桶,污水进处理管道,村里还有公共厕所,再乱扔垃圾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在一些项目实施上,各中心村对贫困群体给予重点照顾。 “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村里帮助申请了‘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咱家屋顶上就能发电,足以满足一家人的用电。 ”金桥村村民鲍宪永说。
据了解,去年,全省各地及有关部门整合农村公路、河塘整治、垃圾整治、污水和改厕处理等项目,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各方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计划的710个省级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卫生状况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代理,生活越来越方便”
——将城市公共服务延伸至农村,拉长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爸妈在上海打工,我和奶奶住在村子里。 ”近日在中元村,记者见到7岁的潘诗文时,她正站在教室门口摆弄着已看不清楚颜色的笔袋拉链,她的班级只有5名学生。
9名学生、4位老师,这13人是中元小学的全部师生。据了解,因为学龄儿童减少、乡镇学校拆并等原因,目前中元小学只有一年级、二年级两个年级。
“学生虽然不多,义务教育需要教授的课程却不能少,因此每位老师都需要带3门左右的课。”中元小学校长陈学志告诉记者,由于部分外出打工村民带着孩子去城里读书等原因,这两年学生数量下降很快。现在就教学硬件而言,留守儿童已拥有一个不错的学习环境,但教学软件上还需要改善,期待有关部门能给予留守孩子们更多关爱。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同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服务平台。
“村头村尾有两家便民超市,买菜、买点日用品都不用出村。 ”2月3日下午,正在金桥村便利店内选购春联的61岁村民孔庆英告诉记者,村委办公室对面就是卫生所,常见病也不用跑到镇上去看了,60岁以上还可免费体检。村部还有警务室,办户口、开证明等一些大事小事可以请警察或村干部代办,现在生活很方便。
“美好乡村建设,除在‘硬件\’上完善基础设施外,更要在‘软件\’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更加宜居。 ”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建议,应积极适时地将城市公共服务延伸拓展至农村,拉长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如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乡村医生队伍与城市医院的对接,提升农村医疗水平,让农民看一些常见病种更便捷。
“农闲时可以锻炼、看书、听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让农村文化服务接地气,增添农民生活“乐”元素
傍晚6点一过,肥西县高店乡五四社区王大郢中心村,路灯亮起,“幸福生活e站”小广场上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大姐、大妈们跳着舞,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玩耍,老人们聚在一起拉着家常。不一会,这里便成了妇女、孩子和老人们的乐园。
杨圣梅是村广场舞的主力队员。只要天不下雨,她每天都来,和姐妹们跳上一两个小时。她说,这只是美好乡村建设带来的一个变化。以往,村民农闲时喜欢打牌,如今,大家有很多选择,锻炼身体、看书、接受培训等都可以。
王大郢村63岁的村民陈自好有3个孩子,如今2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和媳妇在苏州打工,老两口留在村中并不感到孤单,他们经常和村里老人在修好的村路中散散步、去阅览室看看报纸、在村广场的健身器材前活动活动筋骨。 “农村娱乐休闲项目越来越多,咱农民的日子过得也是越来越有滋有味。 ”
在金桥村,6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组织了一支锣鼓队,82岁的李宗华就是队员。 “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就喜欢一起在村里的广场上练,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可惜现在村里会锣鼓的人越来越少了。 ”李宗华说,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让这项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村里还会定期放电影。 ”在金桥村村民金维全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前不久观看电影后买的产品。 “电影讲的是伟人毛泽东,我还买了几个毛主席头像挂件,送给孩子们,让全家铭记党给咱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
在村卫生所旁边记者看到,新建的戏台即将竣工。 “今后将定期请戏班子来村里唱戏,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金桥村党支书李杰说。
电子阅览室、家庭发展指导室、儿童之家……记者最近走访的美好乡村,都建有这些公共服务点,有了公共服务设施,农民就能像城里人一样,散步、跳舞、看书、听戏、看电影等。
刚刚过去的2014年,安徽省以均等化为方向,统筹城乡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在美好乡村中心村扩大试点,建设了100个农民文化乐园,实现16个市全覆盖。 “我们从群众需求出发,让农村文化阵地服务接地气、运转有活力,为农民生活增添更多‘乐\’元素。 ”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张 鸣本报通讯员 张 妍“快点,今天‘雷锋超市\’举办招聘会,我们去看看! ”一大早,肥西县紫蓬镇燎原社区的黄家英邀上几个老姐妹,有说有笑地向集市走去。集市上,“雷锋超市”服务台前围满...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