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积极推进“调转促”,通过改革创新、产业升级,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项目建设量高质优,发展后劲十足……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改革贵在行动,转型升级更是胜在行动。以发展促转型、以转型助升级,从项目建设到产业升级,从科技创新到平台提升,肥西县委、县政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迫切。肥西县全面行动、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一个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开放新肥西正全面铺开……
量质齐增 产业体系更现代化
肥西县始终坚持“产业兴县”,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由此引发转型升级发展的“洼地效应”。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立足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定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建立和完善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2015年,肥西县电子信息、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产业迈进,支撑有力,四大产业实现产值93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75%。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完成产值350亿元,增长1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10亿元,完成增加值185亿元,分别增长19%、12%。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围绕工业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主攻仓储物流、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领域,乾龙物流园成功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县3家物流企业达国家4A级标准,金融机构发展到25家;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全县网购交易量7.5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 2500万美元,荣获“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县”称号。围绕城市居民的多样化、品质化需求,建成合肥华南城、用世生活城、西南国际车城、名邦国际、百大等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度假产业,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4个,省、市星级农家乐 49家,其中三河古镇成功晋升国家5A级景区,成为合肥市第一家5A级旅游景区。三河三岔河湿地公园、刘铭传纪念馆、紫蓬山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等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中。全县全年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紧扣城郊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定位,推进特色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功能多元化,苗木花卉、菜瓜果、水产农业等特色产业从一家一户、零碎地块、小打小闹向规模化发展,全县苗木花卉面积超20万亩。成功创建花岗、官亭、柿树岗、金桥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园区8个,新增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建设面积 2.6万亩。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2亿元,增长9%。
招大引强 项目建设质量更高
项目是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支撑。肥西县牢固树立围绕项目促转型的理念,瞄准产业升级的方向,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项目质量,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
坚持招大引强。在招商方式上优化升级,肥西县与世界500强合作引进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商务咨询、会计审计、检验检测等项目,进一步丰富总部经济形式内容;与工投公司、联东U谷等企业联手,吸引更多高成长型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协助华南城综合物流园项目招商。积极谋划“江汽产业园”、“北京产业园”、“中日韩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增强园区集聚要素能力,把新兴园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 2015年引进项目93个,其中10亿元以上 7个。全年全县累计到位省外资金286亿元,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85.2亿元,累计到位境外资金1.665亿美元,均居四县一市之首。肥西招商正大踏步地走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
优化服务机制。肥西县坚持每月调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及时发现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六个一批” (洽谈一批、签约一批、拟建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四位一体”(属地负责、县领导包联、综合部门协调、业务部门服务)和“五定”(定事、定人、定时、定岗、定责)项目推进机制。全年开工产业类项目 173个,49个省“861”项目、75个市“1346”项目分别实现投资134.4亿元、190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江汽轻卡、联东 U谷、祥源花世界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强化要素保障。 2015年共整理建设用地报件20批次,面积6417亩,已经省政府批准2417亩,完成供地33宗、3012亩,办理设施农用地审批590亩。积极承接省“政银担”模式、市“大湖名城”基金、转贷基金等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化解融资瓶颈。与政策性银行广泛合作,政府性融资到位资金23.64亿元。强力推进征迁工作,2013年以来,平稳完成征迁面积510万余平方米,项目落地空间进一步扩大。
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动力更强
肥西县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实施“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战略,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肥西县先后出台了 《肥西县促进自主创新政策》、《肥西县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肥西县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奖励支持力度。 2015年用于自主创新奖励扶持补助资金约1433万元。设立12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企业在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贷款贴息、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方面争取财政资金支持。 2015年,肥西县78户企业共获得市县两级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累计8000余万元。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位于桃花工业园的安徽状元郎科技公司,利用约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建设创业孵化器,可同时容纳10-20个创业团队,现有导师8人,在孵企业数量为23,成功孵化合肥状元郎教育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桃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占地10000平方米,集科技企业孵化、自主创新服务、科技培训、产学研示范以及中介服务于一体,为全县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孵化政策,已入驻各类中小科技企业85家,亿帆药业等企业成功发展成为上市公司。目前,全县依托工业园区、乡镇工业聚集区,已经成立了科技孵化器、广告创意产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4个。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针对性招商引资、摸底建档、政策激励、培训辅导等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行业带动能力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全县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6家,创新型企业49家,工程技术中心 28家。 2015年完成专利授权22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14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72件,增长32%。
园区建设 发展承载能力更优
多路投资者齐聚肥西,项目扎堆开工。此时,平台建设刻不容缓。肥西县以提升园区平台承载功能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完善转型发展平台。
桃花工业园提档升级。桃花工业园成功整合上派、山南工业聚集区和新港南区,完善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目前,正以“打造千亿元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积极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资本和创新要素转移,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断提升整体综合实力,成功跻身合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园区。
合作园区前景广阔。肥西县相继与合肥高新区、经开区联手开发柏堰科技园和新港工业园,柏堰科技园年规上工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成功获批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港工业园随着联宝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合肥出口加工区的投入使用,积蓄的势能得到充分释放,产值有望突破400亿元,成为县域发展又一重要增长极。
平台建设又有新作。 2013年以来,肥西县抢抓合肥“1331”空间战略规划实施和G206、G330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迅速启动县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建设。目前,9平方公里起步区征迁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道路、综合管廊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安置点建设稳步推进,发展平台将进一步拓宽。
转型升级的道路还在继续,肥西县将认真贯彻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抢抓叠加机遇,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步伐,生成强大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速。 (张妍 胡俊)
新闻推荐
沈素琍出席并讲话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