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肥西新闻 > 正文

说是乡村,却不见半亩田地 说是城郊,倒像公园般美丽

来源:合肥晚报 2017-05-07 12:22   https://www.yybnet.net/

○三岗村的大门气派非凡

○谢高塘水库保证了苗木生长用水

○不愧是全国闻名的苗木基地

肥西上派镇旁有一片冈峦起伏的地方名叫三岗,说是乡村,却不见半亩田地;说是城郊,倒像公园般美丽。

从合肥到三岗,十多公里的路程,让你感到仿佛是合肥周边的一个度假村庄。从明珠广场一直绵延到上派镇南边的那一段,以前是合安公路的一段,现在改叫金寨南路,由此可见,那是融入了大合肥范围的。

岳瑾曾任三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她一见面就给我们出了道谜语:猜猜三岗名称的来历。我试着回答:是不是境内有三个岗头?岳瑾点点头说:猜对了一半,岗头是有三个,可原先不在一个村子里。

这里的地貌特征为岗冲相间,属典型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所以自然村落也是随着所在的岗头命名,再前缀以姓氏,于是阮姓人家聚集的地方就叫阮岗,同理,松姓和孔姓人家多的村庄就叫松岗和孔岗。后来,三个村子合并成一个大村——三岗,全村共有48个村民组,1231户,人口5000人。不过仍然是岗地居多,土地面积10.67平方公里,耕地只有5000亩。

刀耕火种时期,光是缺水就注定了这一带的贫穷落后。淮河以南的主打作物水稻是无缘这里了,棉花、玉米、红薯等耐寒作物不足以养活全村男女老少。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00元。民谣唱道:“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住的是草房,揭不开锅的去逃荒。”

郑岗村民组汪国碧老人干了几十年生产队长,回忆起以前当家人的日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穷家难料理呀!

那时还属于人民公社时期,每天天刚麻麻亮,汪国碧就准时站在生产队的稻场上,使劲吹着那个已经被嘴唇磨得锃亮的铁哨子。经常是半个小时过去了,社员们才三三两两集合完毕。然后一起去田里劳作。

“以前也有少量的水稻,那种起来可费劲了。即使是淠史杭渠道修到了这里,但因为地势太高,实现不了自流灌溉,提灌的成本太高,最终还是改种旱季作物。”汪国碧记得最清楚的是晚上全村劳力集中在生产队的牛棚里评工分:“男劳力10分工;女劳力9分工、8分工;至于老人们,由于主要只是看看鸡、喂喂鸭,工分要更少一些,基本上都是6分工。”

尽管这样,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分到400斤左右的口粮,家里孩子多的,便要在煮饭时掺杂一些杂粮和蔬菜,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瓜菜代”。

聊到逝去的岁月,汪国碧说好像就是昨天发生的事。那时的三岗村一年里有两天是最热闹的,一个是午季,即6月30日,小麦和油菜都收割完了,大家盼望着分红,年景好的时候还可以分个几块钱零用钱;一个是秋季,也就是10月30日,即大家常说的收获季节,一年到头来个总决算。

岳瑾介绍,别看三岗只是一个村级组织,却是肥西县最早建立村一级党委的。

三岗从前也有培育苗木的习惯,却都是一家一户零星经营,规模小,销路差,几乎没有知名度。翻开《肥西县志》,临近的馆驿乡多育果苗,主要是桃、梨、柿等果种,尤其是大白桃为特产,销县外潜山、太湖、庐江以至皖南、江西等地。而今日三岗村里许多土地过去就属于馆驿乡的范围。

真正以苗木花卉为外人道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三岗村里的一些能人利用自家分到的土地栽培花卉苗木,产量一年比一年大,不过还是自产自销。每到春天,苗农、花农肩挑车拉,一捆捆的苗木、一盆盆的花卉,从四面八方涌向上派镇以及合肥的花木市场。当时的上派镇不像今天有专门的花木市场,苗农、花农便占路经营,来往的车辆经过骑路集市,只好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通过。

我也去合肥城郊采访过,那里的乡村由于靠近城市,土地也少有再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大多流转,成了能带来更多效益的产业用地。但三岗没有可供流转的土地,就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现有的土地还不够培育花木之需呢!

岳瑾陪同我们沿着通往村部的道路看一看,她刚到三岗的时候,也是被这里的景色惊呆了。她总结说三岗有三个过人之处:一是面积之大,方圆十多平方公里全部栽种了各色花木,最名贵的有香樟、桂花、紫薇、红头石楠等;二是种植的密度达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不论田间河畔,房前屋后,均是郁郁葱葱;三是品种丰富,已经形成系列,有观赏绿化苗、经果林苗、用材林苗和花卉、盆景、草坪地被等6大类400多个品种。

看着满目缤纷的色彩,我突然有了一丝担心。冈峦起伏的三岗,是如何解决花木的饥渴呀。哪知道岳瑾胸有成竹地告诉我,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就有了谢高塘、宣湾两座小型水库,近年来经过重新治理,再加上修建了20多座当家塘,足够苗木放开肚皮喝的了。

似乎拗不过老百姓多年养成的习惯,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水库边,汪国碧老人坚持说这是一口池塘,从小就叫顺了嘴的谢高塘。

1958年,乡亲们硬是依靠肩挑手提修好了这座能够灌溉全村5000亩农田的小水库,根据水利部门的记载,总库容282万立方米,坝高加固到8米多,当年还属于馆驿乡,后来才划归上派镇。

繁花似锦的三岗村可能骨子里就有浪漫情怀,那里的乡亲们给我讲了好几个民间传说,印象最深的有两个。

一是桂花的故事,只是将唐代《酉阳杂俎》里吴刚伐桂搬到了三岗。

还有一个倒是本乡本土、原汁原味。汪国碧在谢高塘畔指着满眼的碧波对我说,以前塘边有一座庙,供奉一位江西老表,名叫谢枋得。据村里的老人说,谢家是在元代时来到这里的,当时的这片水面因为地势很高,名曰高塘。

当地一位姓吴的人家十分赏识初来乍到的谢姓后生,把宝贝女儿嫁给了他。而这位姓谢的后生也好生了得,把祖传的药材生意经营得有板有眼,财源广进。而吴家女儿的肚子也很争气,一连给谢家添丁进口,在当地逐渐繁衍下来,而门前的那口高塘,也慢慢变成了谢高塘。

谢家发达以后,在明朝的时候修了一座供奉祖宗的庙宇。后因塘水涨漫,迁庙塘北。但后来不知怎么毁坏了,清朝康熙年间又再次修建,并且增塑祠山大帝张公、文公圣像。有人说张公即跳海殉国的抗元英雄、南宋太傅枢密副使张世杰;文公即文天祥。

又一百多年过去了,庙宇早已不见踪影,但谢高塘还是那么清澈怡人,像甘露一样,滋润着三岗的老少爷们,灌溉着遍布岗头的花卉、苗木。

新闻推荐

小镇蝶变: 从苗木基地成为国家级生态公园

星报讯肥西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探索走出一条江淮分水岭地区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增收的多赢的良性循环道路,实现多重效益。官亭国家生态公园已经成为合肥市郊最大的人造观赏...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精彩假期2017-05-01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说是乡村,却不见半亩田地 说是城郊,倒像公园般美丽)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