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一场逼出来的改革。
直面“看病贵、看病难”的尴尬与无奈,带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百姓对看病就医的诉求,合肥基层医改在众人瞩目中启动。
2009年,合肥基层医改元年。
十年时光,弹指一挥。十年历程,沧桑巨变。
在这十年,合肥基层医改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基层医改的“合肥样本”因何享誉全国?
坚持固本强基,投入大量资金建强基层卫生机构,这是合肥的视野。
破除以药养医,大幅挤压药品价格中的虚高水分,这是合肥的勇气。
激活体制机制,用好指挥棒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这是合肥的魄力。
创新服务理念,将基本医疗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这是合肥的远见。
矢志先行先试,试水大医院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这是合肥的胆识。
健康合肥,意味几何?合肥以基层医改为契机,推动就医流程再造,打通基层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循环通道”,为破解百姓看病难题作出不懈探索。
健康合肥,行稳致远。合肥以基层医改为契机,注重基本医疗与健康管理“两翼齐飞”,让医患重回和谐与融洽,让医生重获价值与尊严,让患者重建理解与信任,最终推动居民健康水平迈向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斯是记录,更为启示!
医改变化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优质基层卫生服务悄然来到百姓身边
6月22日8:00,四里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全科诊室,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社区医生王莉莉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数年如一日。
“王医生,血液检查结果出来了,您看我这个检查可有问题?”当天上午,阮贞友就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王莉莉咨询自己的健康状况。
今年75岁的阮贞友,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年轻一些,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还很健谈。在阮贞友看来,他的身心健康,与家门口这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相关。
2016年4月,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初步解决了市区西北部居民看病就医难题。“一直以来,市区西北部都没有大医院,当地居民看病很不方便。”中心主任陈静波说。
阮贞友是个“老合肥”,对此感触很深。“之前,大家看病都去市一院或省级大医院,排队看病加上来回坐车,看个小病都得半天时间,我们能不去就不去,经常是小病拖成了大病。”
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后,很受老百姓欢迎,现在的日门诊量达到了350多人次。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家门口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上个头疼脑热,大家都能经常过去找医生看看,既方便又放心,还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相对于大医院而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于其独特的位置优势,在居民健康守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合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做到“软硬并举”,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人有钱有场地”。
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史河路拓佳广场的一幢办公楼。“老城区寸土寸金,政府给我们找了这么一块场地,非常不容易了。”中心副主任孙成云说,中心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服务半径也不小,覆盖人口8万多人。
“印象中,七八年前这里还没有社区医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这个社区医院,平时看病就方便多了。”居民张永成说,家里老人时常测量个血压、血糖之类的,都可以自己到社区医院,再也不用家人陪着上大医院了,现在上班请假都少多了。
根据《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合肥将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二三级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全市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岁月更迭,阳光普惠。如今,优质基层卫生服务正悄然来到百姓身边,逐步改变他们的生活。
“每天早上,我都会用社区中心发放的电子血压计测量一下血压,血压值随后会自动传到中心网络平台。一旦发现血压不正常,社区医生就会电话提醒。现在酒不敢随便喝了,饮食也健康多了。”提起社区卫生服务,居民周柏林赞不绝口。
医改路径
“朝发夕至,路上十年”,趟入深水区探索破解百姓看病难
十年磨一剑。
2009年,合肥启动基层医改试点,庐阳区和肥西县被列为全省试点县区。
2010年,基层医改在合肥全面推开,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2011年,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扩大至非政府举办医疗机构,广大市民到基层看病就医全部享受“平价药”。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聂扬飞本报通讯员鹿自强“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我们百姓有什么联系?”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吸...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