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电话、微信、上门等多种方式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访视工作,切实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线上比对线下排查,确保“应保尽保”;急难型临时救助实行“先行救助、后补材料”,切实提高救助效率……今年以来,围绕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肥西县统筹用活用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行兜底保障,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疫情期间,肥西县民政部门指导督促各乡镇(园区)、村(社区)灵活采用电话、微信、上门等多种方式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访视工作。对孤寡老人、困境儿童、散居特困对象等群体以入户访视为主,并督促委托照料人履行相应责任。此外,通过专业社工机构开展电话回访,并提供心理慰藉和情绪疏导服务。
截至目前,该县已摸排走访空巢(独居)老人和居家隔离孤寡老人10458人、农村留守老人268人,探访散居特困对象和低保对象共计26439人、重病重残对象16616人、农村留守及困境儿童2004人,实现摸排走访全覆盖。主动为425名缺乏监护或照料的生活不能自理低保、特困对象提供照料服务,支出资金29.81万元;为低保、特困、散居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口罩约2.14万只,送去大米约4000斤、牛奶1200箱,切实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线上比对线下排查
通过安徽省低保系统,该县建立线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和低保数据定期比对机制,摸清社保兜底扶贫底数;线下定期开展排查、主动发现,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在精准确定保障对象的同时,分类聚焦特殊困难群体。该县将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以及重病患者列入A类保障,在全额享受低保标准的基础上增发低保标准的50%;将低保家庭中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含60岁)、未成年人和三级以下残疾人(含三级)列入B类保障,在差额享受低保金的基础上增发低保标准的30%。
对于新申请低保的贫困户和在册低保贫困户,该县在核算低保家庭收入时按规定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家庭人均收入超过该县低保标准后给予12个月的渐退期,激发贫困户主观能动性,促进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积极就业,巩固脱贫成果。
“先行救助”化解群众急难
针对因病、因残、因学等支出型贫困家庭,该县在核定家庭收入时,最高可按当月低保标准予以核减,实现应保尽保。经统计,截至目前,该县据此政策纳入低保的对象有99户115人。
建立临时备用金制度,对于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边缘人口、新冠肺炎患者等困难群众,由各乡镇(园区)根据需要及时启动临时备用金,给予2000元以内的资金救助。对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高救助额度,确保不出现返贫。急难型临时救助实行“先行救助、后补材料”,在24小时内将救助金发放到位,切实提高了救助效率。
此外,通过整合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业务信息以及采集低收入、重度残疾、患重大疾病及突发灾害等困难家庭信息,该县利用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全县困难群众基础数据库,为科学制定和实施各项救助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宋琪 金怀翠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后祥
新闻推荐
◆5月12日上午,县城管局在古埂公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工作人员通过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向居民介绍了地震...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