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庐江新闻 > 正文

小镇渔网远销五大洲巢湖槐林欲借东风“网落全球”

来源:安徽法制报 2010-06-30 01:34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巢湖槐林欲借东风“网落全球”

◆◆◆外商订货络绎不绝

6月26日,巢湖市槐林镇华泰渔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连涛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渔具生意时,难抑内心的喜悦:“印度方面已经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与我们进行了多次洽谈,这几天就要过来下订单了,交易额将达9万美金! ”

陈连涛所说的渔具就是用来捕鱼的普通渔网。然而,就是这种普通的渔具却能吸引印度的客商漂洋过海来下订单。或许你会有所吃惊和诧异,但这在位于风景秀美的巢湖南岸的槐林镇农民看来,太正常不过了。

因为槐林早已是闻名远近的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全国最大的渔网产销基地,全球知名的渔网出口基地。该镇现拥有渔网加工及与渔网产业相关企业4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6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产值超千万元企业22家。“地球上除了美国和加拿大,只要有海洋的地方,就有我们槐林生产的渔网。 ”安徽槐林渔网商会的秘书长翟连好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槐林镇,几十吨的大货车满载装满渔网的集装箱缓缓驶出的场面,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其中,每天销往南美、东南亚等地的渔具就有一个集装箱,约20吨,而来到槐林镇上的俄罗斯、保加利亚等一些国家的渔网订货商更是络绎不绝。

据槐林镇党委副书记何盛介绍,该镇已形成了渔网原辅材料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渔网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俄罗斯、韩国、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洁白如玉的槐林渔网在“撒”向世界的同时,滚滚的财富也鼓足了农民的腰包。据统计, 2009年,槐林渔网产业工业总产值38.6亿元,全镇财政收入达58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居全区首位,其中80%左右来自渔网生产。

◆◆◆农民富足邻居沾光

6月26日,在安徽金猴渔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注意到,高大宽敞的厂房里机器轰鸣,三排四套一组的织网机成品字型排列,年轻的“织女”娴熟地梳理着如流云飞瀑般倾泻而出的网丝。“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人手,这不,今年刚从四川、湖南、河南、贵州等地聘请了1000多人,每人每月收入近2000元,还包吃包住呢。 ”金猴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槐林镇几乎家家户户创办了家庭式的渔网企业,或从事渔网加工,或从事销售。

槐林镇潘付村书记叶东升被村里称为“8小时村官,8小时老板”。 6月26日,走进叶东升的家,记者立即将“农村”二字抛之九霄云外:二层贴着瓷砖的洋楼,不仅电冰箱、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而且一楼客厅里,还设置了一个“家庭工厂”,妻子翟春香正在渔网织机前面忙个不停,客厅的地板上堆满了渔网及原料。“以前,我们都是手工编制,现在都机械化了。这是2007年花11万购买的织网机,一天可以织约1200张网,一个月下来,有三四千元的利润呢! ”指着一旁轰鸣作业的织网机,叶东升告诉记者,客商都是上门订货,妻子和雇来的工人彻夜生产。

槐林渔网也带动了集镇三产的迅猛发展,据统计,全镇有二百多辆客货两用车从事客运和物流,有二十多辆大货车从事渔网原材料长途运输,餐饮、住宿、房地产、金融、物流配送产业发展迅速。甚至周边的庐江、无为等地区都跟着沾光,其中,远在百里之外的庐江县石头镇,就成了槐林渔网的生产基地,600多台织网机日夜不停运转。

◆◆◆千名槐林人驰骋海外

或许你会纳闷,区区的小渔网,为何闯进国际大市场?槐林镇党委副书记何盛很认真地告诉记者,最重要一点就是槐林人勤劳智慧和有一股钻劲。

起初,住在湖边的槐林人也只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如果织出来的渔网打渔用不完,便会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织网成了槐林许多家庭的重要副业和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一些思想活跃的农民开始走南闯北,当起了“大网客”,将槐林渔网越销越远。潘付村书记叶东升告诉记者,当年,他也是“网客”,曾将渔网销到了西北高原的青海湖。

现在的安徽省磊祥渔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云翠则是将渔网推向海外的功臣。 1986年,还是农家姑娘的她前往内蒙古海拉尔市做渔网生意。1994年,她转战满州里,开始涉足出口贸易。俄罗斯人对渔网的浓厚兴趣激发了胡云翠的想法,“这么多俄罗斯人到中国买网,证明俄罗斯需要大批渔网,我们能不能直接去俄罗斯卖网呢? ”

1999年下半年,她迈入俄罗斯考察市场,并找朋友帮忙当“翻译”,槐林渔网果然大受欢迎。2003年5月,胡云翠注册成立“磊祥”渔具公司,并于2005年11月返回槐林镇兴办企业。公司聘请6人常驻俄罗斯,自己则每年往返国内外。目前,槐林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32家,中俄合资企业9家。像胡云翠这样常驻俄罗斯的,槐林镇共有350多人,而常驻国外销售的槐林人达1200余人。

镇党委副书记何盛笑称,槐林人渔网现在都是订单生产,网上销售,大批的销售人员解放出来,返乡创业,推动了渔网产业新一轮发展。

◆◆◆承接转移发展特色

2010年1月12日,对于槐林人来说,是激动而又兴奋的,因为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巢湖位于皖江城市带的重要位置,槐林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超越自我,网落全球”是槐林在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项目获批后,打出的响亮口号。优先发展渔网产业,对口承接转移是槐林融入皖江经济带和合肥经济圈基本思路。

5月18日,槐林主办了第四届“全国渔网具专业会议”暨“渔机具补贴工作宣贯会”。来自全国120位渔网专家、渔网企业负责人齐聚槐林,在把脉槐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向,传授产品优化、结构调整经验的同时,也从槐林带走了当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和优惠政策。“目前,槐林镇正着力建设渔网产业集群三大基地,即生产基地、交易基地、服务基地。 ”何盛介绍槐林的下一步发展规划时,透露槐林镇将在生产基地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千方百计筑巢引凤。按照“产业立园、规模壮园、特色兴园”的思路,着力打造渔网特色园区,将槐林逐步打造成亚洲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在交易基地上,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政策扶持,筹建渔网渔具交易大市场项目。这个集渔网渔具加工、产品检验、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综合交易大市场,计划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500亩。在服务基地上,筹建安徽槐林渔网商会大厦标志性建筑,打造渔网产业服务平台,建立渔网检测中心、职工培训中心、企业服务中心。“我们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被列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的机遇,全力打造山水名镇、渔网重镇、经济强镇。 ”这一目标已经成为全镇人的共识,在这个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500元的乡村小镇里,蕴藏着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经济的强大能量。·本报记者许忠德唐欢/文 张青川黄河张良弓/摄·

农家织女正在现代织机前紧张地忙碌

一卷卷成品渔网从这里打包销往世界各地

槐林镇村民向记者展示编织的渔网质量:一个壮汉躺在渔网上面。

本报新闻中心主任向潘付村干部赠送了 《安徽法制报》近年的合订本,让村干们学好法、用好法。

新闻推荐

根据公安部公通字号关于创建执法示范单位的指导意见和

根据公安部公通字[2009]54号《关于创建执法示范单位的指导意见》和公明发[2010]169号《关于申报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安徽省拟将以下单位作为申报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附...

庐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庐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小镇渔网远销五大洲巢湖槐林欲借东风“网落全球”)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