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恍然大悟,新农村,不该是在乡村“造城”,而应是“文明”向乡村的“重返”——
就像一粒粒种子“重返”泥土,之后,青花瓷也盛不下的,是我乡村的中国。
“穿越”乡村
在乡村行走,心中往往会生出些许疑惑:“穿越”,是否真的需要剧情、需要银幕,或荧屏?
早晨,我还在黄山市黄山区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眼前是整齐的林园、果园、茶园;村里是整齐划一的连体三层楼房,似乎更像一个城镇小区……
思绪在这一刻就毫不费力地“穿越”了:这是在黄山区?在“梦里老家”的“徽州”?噢,别跟我说马头墙,那我在好多、好多别的乡村也看到了,而且我已经相信,走遍江淮,在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能看到。比如,就在我昨天刚去过的南陵县大浦;又比如,在我不久前去过的庐江县郭河。
而更现实的“穿越”就发生在这一天下午,在黟县的西递、宏村。不知怎地,只远远地瞭见村子,心里就觉着,自己已经“穿越”时光,那等在时间彼岸的,才是青衣绣履的她呀——明妆也好,清梳也罢,都是画里见过、梦里念过、脚步走过的我的乡村……
自然,她也有了商品经济的新印,有了流水般的人、马群般的车,但那布局、那架构、那格调、那心思,却都处处透着“徽州”、透着乡色、透着家乡话一样的朴素与亲切。
是的,她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古村查济、古镇茂林、古渡漆林;想起了多少年来、多少国人心中的“梦里老家”:居山之隈则青,依水之侧则秀,山环水萦,林茂人淡,不知是王摩诘的画,抑或孟浩然的诗,只知她全然一副山水格调,全然一怀绿茶心思。
对了,就是这格调,就是这心思,才成就了青花瓷一样的中国的乡村。
一瞬间就觉着,乡村“穿越”其实很简单,就是从水泥回到了泥土,从改造回到了尊重,从“洋派”回到了“中国”。
“对话”乡村
和金学政对话乡村,心中时不时会生出一些欣喜:说是对话,其实还是“行走”。
作为省政协委员,担任滁州市琅琊区政协副主席的金学政,眼光、脚步、心思,都在乡村间行走。走的多了,走得远了,也便有了“生态文明视野下‘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
我问他:都是马头墙,水泥做的和青砖做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自然村落是长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而撤村并乡后,成百上千农户集中住进整齐划一兵营式楼房,形象是美了,但是,生产生活困难出来了:下地,要开拖拉机或骑摩托车,增加耗油成本,增加废气排放;耕田农机具没有地方放,家禽家畜没有办法养,剩饭剩菜、人畜粪便等,不能参与循环,都成为垃圾,又要费钱费力去处理垃圾、污水排放。 ”
结果?“农村原有自然生态链遭到破坏”。
那,不再撤村并庄岂不有点因噎废食? “应该避免急于求成,放弃对不切合实际的高速度的追求;同时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金学政的语气里透着焦虑、急切、期盼。
“假期旅游,到西递、宏村,或到乌镇、周庄,我们徜徉在古村落中,或依山,或绕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处处感受到先贤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散发的巨大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国外不少小城镇动辄几百年,许多村落、小城镇如诗如画,简直就是一个个艺术精品。而我们能够拿出几个像西递、宏村那样的传世精品?骑路式、兵营式……千镇一面,没有个性,也看不出地域文化特色,今天建明天扒,粗制滥造的简易搭盖触目可见”;
“全省有1000多个乡镇,15万个行政村,30万个村民组,可搞村镇规划的专业人员只不过1250人,再要求半年一年就要完成全部规划设计,结果可想而知”;
“原因啊,那就多了:比如,生态文明理念宣传不够,领导干部、公众知之甚少,工作生活中就很难以生态文明的视野来考量、决策,就把村镇建设等同城市建设,按工业化模式建设‘美好乡村\’。又比如,‘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长期把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蓄水池,重点关注工业化、城市化,对乡镇建设重视不够”……
那什么才是中国的、乡村的?“应该是生态的! ”
“重返”乡村
弯弯曲曲的乡路,弯弯曲曲的思绪,不由得不疑惑:是回到桃花源,还是去往“桃花乡”、“桃花村”?
在金学政眼里,我的疑惑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美和好——什么形式的美、什么程度的好。而他思考的,是如何让大家都感到的美,与大家都认同的好结合起来,成为“美好乡村”。
这是生态文明视野下的 “美好乡村”。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发展的新追求。在人类文明史上,原始文明,惧怕自然;农耕文明,利用自然;工业文明,挑战改造自然;生态文明,应是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全新社会模式。”掰着指头,金学政的话有板有眼。“农业、农村是城市的生态屏障,没有农业、农村,城市也就无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必然首先基于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我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是,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可我的问题是,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
“我的思考现在有三点,包括顶层设计、细节管理、借鉴与吸收”。
比如顶层设计,首先是观念上要转变,走出误区,建设新的生态文化。在社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尊严、价值尊重。但是,在生态文明中,却不能单提以人为本,应提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美好乡村不能只从“人”的角度考虑,还要兼顾到其他物种的生存。其次,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自然进程。它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不能搞“大跃进”式、运动式推进,要精心谋划“一村一品”,推动产业的聚集,夯实基础,稳步发展。再次,要谨慎撤村并庄,尽量少撤少并。而这一切,都还要求我们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动员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不能盲目搞农民变市民运动,违背农民意愿,要靠村镇的发展,通过展现发展魅力,吸引农民向生活舒适、公共资源配置合理、谋生有路的村镇集中。
细节管理上,现在很要紧的是加大投入,增加村镇管理力量。我们前面就说了,面对沉重的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任务,管理、技术力量的薄弱显而易见。要痛下决心,以配备基层计划生育专干的力度,增加村镇规划建设专干配备,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水平,培养一支懂规划设计、乐于奉献的人才队伍。
当然,细节管理还应该包括管理的内容、形式,这和顶层设计也分不开。比如吧,分散的村庄,少量的垃圾、污水参与自然循环,构不成环境污染;集中居住,农民改变生活环境、习惯,原来许多可以参与循环、变废为宝的垃圾、污水,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污水,我们又要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去收集处理它。我的思考是,尽量在村一级将垃圾作分类处理,减少垃圾量;能够回归自然的让其回归自然。
“这下我找到感觉了,像西递、宏村,没见啥垃圾、污水,而在一些崭新的村庄,反倒看到不少”,我说。
金学政说,“是啊,这一方面是细节管理,另一方面,更可以从这些村落看到,许多明清时期的规划建设十分精致科学,处处透露出人文光华。这就需要专业学者去挖掘,发扬光大。同时,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比我们先行一步,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也应该研究汲取,为我所用,让古今中外的智慧在今天美丽乡村建设中重放异彩、大放异彩。 ”
这一刻,我恍然大悟,新农村,不该是在乡村“造城”,而应是“文明”向乡村的“重返”——
就像一粒粒种子 “重返”泥土,之后,青花瓷也盛不下的,是我乡村的中国。
实习生 陈文强
本报记者何小龙
革命老区岳西县山乡风光无限,宜人宜居。 本报记者袁家权摄
新闻推荐
葡萄上枝头,粒粒待君采。为体验绿色之旅,领略葡萄文化,欣赏田园风光,7月28日,由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农委、旅游局、同大镇承办的第五届同大葡萄文化旅游节在合肥杏花公园隆重开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