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记者见到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张大海。说他是周谷堆蔬菜经销商里的 “排头兵”之一,张大海谦虚地摆了摆手:“我只能说做的还行,市场里比我规模大的大户多的是。 ”但无论如何,他确实是合肥最早大规模引进山东苍山县大棚蔬菜的第一人。
进城推车贩卖水果
1985年,对于庐江县23岁的张大海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年他离家来到合肥贩卖水果。用张大海自己的话来说,“是被生活逼的。 ”张大海家中兄妹6个,他是老大,几个孩子加上父母一共只能分到12亩地。全家8口人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务农,一年所得也仅够一家人糊口。张大海不甘心让父母弟妹就这么吃苦下去,便怀揣家人东拼西凑来的60块钱来合肥谋生活。
一没经验二没资金,张大海只能从小买卖开始做起——推车街头卖水果。他从坝上街批发来苹果、香蕉,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生意虽然不大,但凭借张大海的勤奋和肯吃苦的精神,几年下来也攒了点钱,最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
瞅准商机引入大棚菜
1992年,一次在坝上街批发水果时,张大海碰巧看到一辆山东苍山县来的“跃进”小货车,车上尽是薄皮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合肥那时还没有大棚蔬菜,所以这么一车菜尽管价格很高,可是物以稀为贵,很快就销售完了。当时,张大海脑海中就闪过一个念头,既然这苍山大棚蔬菜这么受欢迎,何不大规模引进,做一个职业蔬菜经销商呢?
揣着几年攒下的1.2万元,张大海便开始了苍山“贩菜”之旅,他第一趟就拉回4吨多蔬菜。他以每斤蔬菜多出进价两毛钱的价格在坝上街批发出售,除去车费800元和两地市场管理费200元以及其余杂费,那一次他就赚了600多元。
初尝成功的喜悦,张大海开始逐步扩大规模:最开始三天进次货,一次四五吨,慢慢变两天一进,最后因为需求量太大,买了三辆大货车轮着每天进货,日均发货量达20-30吨。
张大海告诉记者,他家的菜除了供应合肥本地市场,还辐射到附近周边地区。
眼要尖心要诚
20多年间,张大海从小摊贩做成现在的“蔬菜大王”,他是如何在众多蔬菜经销商中脱颖而出呢?总结了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张大海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成功秘诀:“眼要尖、心要诚、肯吃苦、感兴趣。 ”而这十二字“箴言”中,他认为“心要诚”是最重要的。
“人无信而不立,商无信而不兴”。他说,“只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才能担得起事儿,走得更长远。 ”
保质保量是张大海贩菜的基本原则,对于当天没有卖掉的蔬菜,他绝不会把它们第二天,往往都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 “贱卖”。“蔬菜就是要图个新鲜,留到第二天品相肯定不行了,我是宁愿少赚点钱都不留存货的。 ”张大海笑着说。 本报记者 张倩
新闻推荐
水稻品种繁多 种价涨幅趋缓农户面临选种难题,省农科院专家支招
农户面临选种难题,省农科院专家支招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