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北京。温暖而细腻的阳光洒满大街小巷,枝头上星星点点的绿,散发着春的气息。
今年的两会引人注目。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开始了履新的征程,中国未来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和路线图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
今天的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历史与未来的节点上。回望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得益于改革、收效于改革、经验来自于改革。
历史照耀未来,历史也在刻画未来。
在这个春天,梳理来自全国两会上的信息,盘点条条线路、叩问丝丝脉络,正清晰抚摸着未来的中国。
改革——永恒主题
北京宣武门外大街40号,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大楼。按照改革方案,有着26年历史的新闻出版总署将与国家广电总局合并。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的最后一任署长。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他以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四川代表团,引起记者们的关注。
在他的办公室里,沙发边的茶几上摆放着一尊邓小平同志的塑像,端坐着,微笑着,凝望远方。
35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柳斌杰是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1978年的秋天,他从白银公司辉铜山矿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从企业到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和同代人一样,他人生的年轮都在改革的主题下生长。柳斌杰说:“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旗帜,也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3月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里,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刷刷刷的翻页声中,代表们的指尖在报告中搜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
改革——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困境中的突围,都必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人的智慧,破解困难的勇气,就浓缩在这两个沉甸甸的字眼中。
“改革”,在今年的两会上,以更为丰满、成熟、理性的内涵展现在世界面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在改革的篇章中,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所体现的时代要求,再一次有了更为清晰的描述。
历史告诉人们,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有改革,哪里就能生长新的希望;哪里有改革,哪里就能收获金灿灿的果实。
今天,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正乘坐着“改革号”列车,在这个春天,再次启程……
市场——前进航线
茫茫昆仑,万山之祖。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曾断言:有昆仑山脉在,火车永远到不了拉萨。但是,2006年7月1日,奇迹般的铁轨穿越世界屋脊。
再往后,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铁路创造了更多奇迹。5年中,新增铁路里程1.9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951公里,京沪、京广、哈大等高铁和一批城际铁路相继投入运营……
历史进入2013年。北京复兴路10号,铁道部所在地。大门前,秩序线划分专门区域,留给跟铁道部门牌合影留念的民众。
盛光祖,铁道部部长。当他出现在今年的两会上,虽然非常希望自己在江苏代表团里,做一位普通代表,但敏感的新闻记者总是“围堵”在他的身旁。面对一波波无法拒绝的追问,他说:“没有遗憾,我当不当铁道部长没有关系,关键是中国铁路有更好的发展。”
3月10日上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亮相,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当天下午,在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交通运输部原部长李盛霖代表发言:“单项看,这几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的发展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从整体的社会效益上看并不是世界前列,只有整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建设一个综合交通体系。”
中国铁路这个巨人,终于在这个春天变身。60多年来,虽然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当“政企不分”、利益固化的问题日益凸显之时,“巨人”成为最先被改革的对象。
如果说,中国铁路依然在奔驰,那么,它奔驰的方向将转向——市场。
市场,本次两会的关键词。
市场,3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又一沉甸甸的主题。
“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两会上的声音,传递着可以预期的未来。
无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还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都标注了鲜明的改革航线。
过去5年中,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前,中国更加理性地思考着未来。
如何尊重发展规律,如何创新发展理念,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每一次在把握历史与思考未来的冷静中,这条航线都会锁定在这个方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法律——保驾护航
3月5日,北京的高小宏,广东的曾香桂、易凤娇、叶国先,河南的王馨,甘肃的康仁,湖南的张晓庆,江苏的曹勇,陕西的胡春霞……31位农民工代表与其他代表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
3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法律修正案,城镇和乡村按照相同的人口比例选举各级人大代表。从此,开启了“同票同权”的时代。
回望10年来的两会,围绕着法律的讨论与修改,总是拨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
2004年开始实施《行政许可法》,被认为是对公共权力形成约束的里程碑式的法律;在2007年春天,《物权法》获得通过,但立法时间却长达14个春秋,草案曾7次审议——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恒产,即无恒心”。所谓恒,就是永久的安全感。一个人的财产如果缺乏安全感,生活就不会安宁。
如果以每年的两会为观测点,可以把握住两条中国立法的脉络:一个更多受到法律约束的政府,一个更多得到尊重和保护的人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从嘉峪关到山海关,蜿蜒的长城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和忧患、求索和奋斗。今天,长城依然,但中国的命运不再需要一座城墙的守护,法律的力量生长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未来掌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手中。
“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准则”,“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都要带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发挥法律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是两会上,国务院向近3000名代表的承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其实,无须畅想,只要读懂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读懂13亿人民的期盼,未来中国呼之欲出。
放权——释放活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一个涉及人口最多的医疗改革。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几乎都在启动医改,也都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医改之路,但中国的步履似乎更加从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讲过这样一段故事:在安徽庐江金牛镇乡镇医院,一对老年夫妇在那里看病,同样的药改革前是234元,改革之后是83元,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报销。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验,孙志刚更加相信,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新医改,首先在基层释放无尽的活力。孙志刚说:“很多改革的举措都聚焦在基层,形成了政策的叠加效应,各项政策的能量正在逐步的释放,效果也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明显。”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正式提交审议。在国务院一次减少4个正部级机构的同时,围绕“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涉及10大领域的职能转变,做出阐述。
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地方放权、向基层放权,是这个春天释放的信号。
放权,势必需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需要政府部门“割自己的肉”。但是假如现在不动“刀子”,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低下行政效率、权力寻租等问题,势必就依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有人大代表直言:“方案出台后,改革的任务只是刚刚明确,下一步已经不是怎么说,而是该怎么做。”
怎样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准确划定各自的边界?政府具体职能该如何科学整合,做到该强化的强化、该下放的下放,平衡好管理与服务?“大部门制”之下,怎样规避权力集中带来的腐败风险,消除精简人员后的藕断丝连?面对改革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既需要令行禁止、尽职尽责,又要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无疑是一道新的考题。
在感慨“铁道部”成为历史的同时,人们更在意今后的火车票价会否上涨;在认同“管得少才能管得好”的同时,也担心放权之后政府成“甩手掌柜”无所作为。正因此,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民生细节。
“坚持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实际成果,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群众直观感受。要坚持像关心亲人一样关心群众,像感受亲情一样感受民意。”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代表这样阐述自己对全面小康的认识。
在这个春天,透过两会的信息,沿着改革的必然脉络,用直观的感受触摸未来的中国,人们遥想着就业充分、收入满意、保障到位、社会和谐、生活环境优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增强的未来图景。
同样,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生活越过越滋润、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在这个春天,曾为改革写下的谱系。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王冬梅)环境保护部今天发出《关于对未通过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的地区予以...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