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葡萄上市时期,庐江北圩村村民看着葡萄园内络绎不绝的游客乐开了花。葡萄是北圩村的骄傲,也是这个村贫困户脱贫的“功臣”。靠着入园打工,北圩村的贫困户每人每年至少增收1万余元。找准“穷根子”,才能开对“药方子”。如今的北圩村,一条香甜四溢的产业富民路正铺向远方。
葡萄成为北圩村脱贫“功臣”
入伏后高温不断,7月16日,记者走进安徽庐江郭河镇北圩村绿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0亩葡萄园。盖了防雨薄膜的葡萄架下,一串串新鲜饱满的葡萄或紫或绿、晶莹剔透,微风吹过阵阵果香扑鼻而来,正是品尝葡萄的好时节。上一拨游客还没走,下一拨游客已经到来,采摘园的主人张银干正在组织员工采摘,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最早成熟的葡萄夏黑,这是玫瑰香,都是最新引进的优良品种。”张银干介绍,7月中旬的葡萄,主熟品种最多,口感也最好,颇受游客欢迎。“我们的葡萄好看又好吃,现在合肥、六安、舒城等外地顾客都慕名而来,指名要我们的葡萄。”据悉,绿塬公司葡萄园是2014年由郭河镇招商引资引进的绿色产业,经过四年的培植,已有醉金香、阳光玫瑰、夏黑、红提、美人指等十多个优良品种。该葡萄园年产量可达20万斤以上,年收入400多万元,带动周边1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葡萄是北圩村的骄傲,也是这个村贫困户脱贫的“功臣”。
靠在葡萄园打工年均增收万元
在浓密成荫的葡萄架前,刚忙完手中活计的张祥六点燃一根烟,深吸了一口。“这批葡萄再过几天又可以采摘了。”瞅着眼前串串的果实,他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张祥六是北圩村小郢村民组的贫困户,去年才摘掉了穷帽子。进入葡萄园打工后,光他一人每年增收1万元。说起眼下的生活,张祥六一脸快意,“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挣钱,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生活也更有盼头了。”
在葡萄园,记者还遇到了忙着采摘葡萄的张户村民组的贫困户张立川。“现在葡萄成熟正当季,我们可忙坏了!”张立川一边用手捶腰,一边乐呵呵地说,现在在自家地里为公司打工,每年还收取1000多元地租。“一年光靠葡萄就能解决基本生计,我知足了。”
谁能想到,小小的葡萄,竟能改变许多人的命运。“要脱贫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郭河镇工作人员洪义告诉记者,眼前的效益印证了当初引进和发展葡萄种植项目的正确性。“给钱给物,确实比不上一个好项目。现在看来,葡萄种植这条路我们算是走对了!”
产业扶贫才能拔掉“穷根子”
找准“穷根子”,才能开对“药方子”。给钱给物只能让贫困户尝一时之甜、解一时之困。要实现***,必须跳出传统套路,树立市场思维、特色思维,发展特色产业。郭河镇决定将北圩村打造成集观光、体验、科技、休闲功能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园区。同时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把该村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发展葡萄产业。栽下葡萄苗,结出“致富果”。北圩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有效地拓宽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村民不再“靠天吃饭”,让贫困群众看到了“钱景”,生活有了“奔头”。
“农民单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很难拔掉‘穷根\’,习惯于传统种植就等于习惯过穷日子,要致富,必须培育起一个让老百姓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庐江县扶贫办负责人吴周感慨地说,“种植葡萄,既是脱贫攻坚的新门路,又是发家致富的好项目。”如今在北圩村,一条香甜四溢的富民路正铺向远方,不仅带动一方群众提早脱贫致富,更为庐江县扎实推进***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赵德斌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乐天茵子
新闻推荐
●张泽连我的祖籍在庐江县农村,六十年前来到矿山当工人,九十年代迁居市区当市民。当年的毛头小伙,如今是儿孙绕膝的老年人。七十多年风雨人生,住所几变,但思乡情深。每逢清明节,携子带孙回乡祭故人,记住...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