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庐江 > 正文

从合肥走出的晚清外事活动家霍翔

来源:合肥晚报 2019-04-26 01:19   https://www.yybnet.net/

○霍翔书法

○晚清时的外务部

○当年为庆祝霍翔父子三人中举而立的石鼓如今还在

提起晚清合肥历史人物,人们大都知道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刘秉璋等人,但还有一位曾在晚清外务部担任重要职务、默默无闻为晚清外事活动发挥重要作用的“文臣”,却被历史湮没,甚至在家乡都鲜为人知。此人就是庐江南乡潜川霍氏后裔——晚清外务部郎中、“中宪大夫”霍翔。

成为晚清外务部重臣

霍翔,1846年出生于庐江县泥河镇洋河村霍家大院。据史料载,霍翔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睿智,好读诗书,弱冠之年就考取了县学生员,享受官府膳食津贴。成绩优异,以廪生的资格被选拔为贡生,入京师国子监读书。

因霍翔家族与庐江鳌山吴氏系世代姻亲,淮军名将吴长庆早年回家省亲,就十分欣赏这位年轻表侄的学识与才华。得知霍翔肄业国子监,便邀其入幕。为了磨练自己,霍翔进入庆军幕府,成为吴长庆身边最年轻的谋士。

光绪五年(1879年),霍翔离开庆军参加“顺天府乡试”,中己卯科举人。随即因成绩优异被举荐,清廷授任为工部主事(正六品衔),管理工程事务。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都属于他管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这之后不几年,霍翔又应试礼部考升了总理衙门“章京”(总理衙门主管大臣的秘书)。时总理衙门“章京”职位共四人,由满族、汉族各遴选二人担任,霍翔为汉族二人之一,足见其才华之超众。

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成立铁路矿务总局,霍翔即被选任总局“提调”(清末各新设机构常置此职,系处理事务的高级人员)。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霍翔即以高品之官衔补低品之缺,借补到外务部出任“和会司”外郎(为各司之次官)。由于霍翔才兼文雅,业绩超群,旋即又被奏请补用外务部榷算司郎中。有史料记载,霍翔在近8年时间内,先后出任了外务部“和会司”外郎、“榷算司”郎中等职,“掌机密文移,综领众务”,实可为外务部之重臣。

这其中值得一书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偿还战争赔款,财政经济状况逐步恶化,难以继续维系由中央政府和洋务企业负责资遣出国留学的原有方式。身为清廷外务部官员,霍翔深知闭关锁国带来的民族之苦,于是便领衔呈请,由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上奏《遵议推广学堂章程》(简称《章程》),奏请朝廷开启自费出洋留学。并建议应采取鼓励性措施。在没落的清王朝末期,“自备资斧学于外洋”之举,为清廷的门户开放,促进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和社会转型,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徇私不枉法,史志留名

据史料载,霍翔自中举后,曾先后在工部、刑部、总理衙门和外务部供职。与其交往者多为亲贵大臣。在已腐朽不堪的晚清末年,京官们相互勾结,贪赃舞弊,徇私枉法,收受贿赂敛财之风盛行。唯霍翔“出淤泥而不染”,不苟且,不攀附,不徇私,更不枉法。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霍翔位居外务部“榷算司”郎中,按清廷礼制,他出入享有专用车轿并有侍从护卫的待遇,但霍翔却始终坚守清廉俭朴之官德,其侍从也专为选用穿着朴素、憨厚老实的农家子弟。公务外出,一律轻车简从。以致路人一看便知“霍部郎来了”,皆纷纷主动让道以致敬意。

霍翔为官清廉俭朴,处世更是谨谦慎虚不沽名。他共育有五子四女,其三女按家乡习俗,早年“许婚”庐江南乡望族刘氏后裔刘翰。然尚未完婚,刘翰即英年早逝。其女感伤成疾,遂殁于母家。一些地方绅士名流,认为霍女未婚守志,其父在京为官,可以通过关系以“贞洁”之名上报“请旌”,彰显其名声气节。霍翔得知后认为此乃沽名钓誉之举。他强忍丧女之痛,坚决予以制止,不允上报。京城同僚获悉,皆深为叹服:“霍翔,真君子也!”

霍翔为官三十余年,守正不阿,无任何贪腐之迹,据史料载,对霍翔的每次“京察”皆为“勤职”。吏部“开缮履历清单,呈送皇帝”,皇上御览后“龙颜大悦”,亲下谕旨加四品衔,诰授“中宪大夫”。并且其父霍佩蓝“以子翔主事加级、封资政大夫”,祖父霍凤喈“以孙翔主事加级、晋赠资政大夫”,曾祖父霍崑源“以曾孙翔主事加级、貤赠资政大夫”(资政大夫:文散官,正二品阶)。一门三代荣获封赠,实为不多见,因此史志留名。

心系家乡文化传承

霍翔自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离开家乡三十余年。任职京都,父母“皆以年老道且远,未就养于京师”,晚年在家乡小镇(今泥河镇)经营一商铺,自食其力。霍翔结婚成家后,为照料日渐年迈的父母,只得将夫人留守故里“以代供子职”,自己“间岁一归省”。其夫人许氏,性贤淑善,视公婆如亲生父母。每当公公外出归来,许氏闻音便迎出家门,接过手杖并询问安好。公婆一日三餐,她都要先尝一下咸淡冷热如否。如此直至将二老送终安寝后,才随夫来到京城阖家团聚。

霍翔虽久居京师,但他极其关注乡邦的文献整理和文化的传承。光绪九年(1883),庐江县启动续修县志。时值霍翔回家省亲,知县钱嶸知晓,即刻亲自登门拜访求教。尽管省亲假期有限,霍翔还是热情参与,应邀协助“人物”篇章的资料搜集整理。

据史料载,霍翔充分发挥和利用“京官”的条件和资源,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本籍人物资料。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庐江县志》告竣,全志除卷首外,分天文、舆地、赋役、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类等15卷,其中“人物”独占5卷。现存明、清历代县志,光绪版《庐江县志》开志书“主人物之顶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料。上世纪80年代,全国开启首轮续修地方志书,清光绪《庐江县志》被方志界专家学者们推崇为“学习参考书目”之一。

霍翔自幼濡染家学,娴诗礼,工文词。早年在庆军幕府,他曾与吴长庆次子、清末著名诗人吴保初,清末状元、教育家张謇二人同处一室。在京城又结交了晚清著名书画家、苏州知府王仁堪,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冯文蔚等。“京都人文薮,同类尽为朋”。霍翔与他们亦师亦友,诗文交流切磋,相互唱和。其诗缘大畅,诗艺大进。他生平诗文甚多,撰有《潄艺山房诗存》一卷,可惜于宣统二年(1910),也就是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毁于兵燹。令人欣慰的是,清光绪《庐江县志》和《潜川霍氏家谱》尚收录有霍翔的少量诗文和墨宝。

我们看到,霍翔的诗作多寄情于家乡山水和地域风情,但其中也不乏明志之作,比如他对家乡前贤包公就怀有敬仰之情,他回乡省亲过庐州,专程拜谒包孝肃公祠,并写下了“我来谒遗像,长跪仰音容”的诗句。诗如其人,心如其诗。从这当中可看出是霍翔个人人格、人品的自然流露,其家国情怀尽显,读罢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

□夏海军 汪德生 程堂义

新闻推荐

科学养羊致富

庐江县泥河镇黄泥河畜禽养殖基地采取“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当地10多名贫困户就业致富,养殖的湖羊、山羊年出栏2...

庐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庐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绿染江淮绘新景2019-04-19 09:27
猜你喜欢:
评论:(从合肥走出的晚清外事活动家霍翔)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