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合肥新闻 > 正文

五年考验,让他和文学厮守到老 ——叶兆言和文学注定的缘分 记者 朱玉婷

来源:市场星报 2011-08-07 05:19   https://www.yybnet.net/

他,生长于一个文学世家,却说自己走上写作之路与家庭无关;他,写出的作品影响了许多人,却说自己始终没有自信,在写作中始终带有一种恐慌;他,写民国、写南京、写当下……著作颇丰题材多样。他,就是叶兆言。昨天上午,在合肥大剧院叶兆言和读者们一起分享了他的文学人生。他说,文学是一种注定。

人物名片

叶兆言,南京人,著名作家。历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江苏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叶兆言的祖父是中国文学元老叶圣陶,父亲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母亲姚澄是省锡剧团的著名演员,“兆言”这个名字,就是各取父母名字中的“姚”和“诚”的半边组合成的。

代表作品:《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南京人》等。

从事写作与文学世家无关

他的祖父是文学大家叶圣陶,他的父亲是《雨花》主编叶至诚,成长于一个文学世家,许多人便认为叶兆言走上文学这条路,是顺理成章的。而叶兆言本人却一直强调,自己的写作和家庭无关:“家人对自己的未来有过种种设想,但是唯独没有作家这个职业。父亲甚至曾经说过,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写作。”

叶兆言说,如今祖父和父亲已经过世许多年了,他也渐渐懂得了他们当初反对自己写作的理由,他们反对的并不是写作本身。祖父叶圣陶生长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也见过很多空头文学家;而父亲叶至诚生长在一个不能自由写作的年代,一生都在写别人让他写的东西,他们担心的是叶兆言不能成为一个自由写作的人。叶兆言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现在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没有人规定你写什么。”

频频退稿却让他爱上文学

最终走上文学之路,用叶兆言的话说,文学是一种注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时叶兆言也是很偶然地选择了文科。从小在书海中长大的他,开始的写作道路很顺畅。“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一共写了八篇短篇小说,就发表了五篇。我一度狂妄地认为,原来写作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但随后的五年,叶兆言遭遇了巨大的考验。整整五年,三十万字的稿件,一篇未发。

如今,再谈起当初那只字未发的五年时光。叶兆言说,很感激那五年,知道了自己是否真的热爱文学。“五年的时间,对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考验。就像一场恋爱,我用五年的时间去思考到底该不该和文学定下终生。许多写作的人,都不是真正热爱文学,他们都对文学寄予了某种目的,而目的性太强,一旦达不到就会放弃。通过这五年,我发现自己对文学已经上了瘾,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注定。”

不鼓励青少年从小立志当作家

叶兆言认为写作始终是少数人的事情,相比而言,只有在社会激进的时候,文学沾了思想启蒙的光才会热起来。他也并不鼓励青少年很小就立志去当作家。因为如果你有当作家的天分和能力,即使不立志也有一天会成为一名作家。“写作行为是单向的事情,如果很小就立志当作家,很可能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青少年应该更注重各种知识积累的过程。”

新闻推荐

路口没摄像头 车主不自觉 实习生 崔春梅 记者 祁琳

星报讯“这个路口人流量很大,车来车往很危险,虽然设置了红绿灯,但是还有些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想问一下,能不能在这里装一个摄像头。”日前,合肥市民唐先生致电本报反映, “我住在长江东路与南陵路交...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五年考验,让他和文学厮守到老 ——叶兆言和文学注定的缘分 记者 朱玉婷)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