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也越来越难以忽视,给城市居民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做好高层防灾引起了合肥市政协委员的普遍关注。
预防第一 谋划在前
周吉人委员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相关调研,他说,早在2008年,合肥市已建和在建的100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超过了30栋,这两年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缩,小高层、高层将是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但是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灾难,往往危害大、影响大、救援难度大,可以说,高层防灾已经切切实实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已经成为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
“要把预防第一,作为高层防灾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原则,凡事考虑在前,谋划在前,准备在前。 ”刘和生委员认为,这其中,做好高层防灾的预案工作尤其重要,要具体到每一座高层建筑,一幢楼一幢楼建防灾预案,各种细节问题都要考虑到。
涂敏委员建议狠抓消防演习,使消防演习常态化,定期开展消防和防灾训练,定期检查高层建筑内消防设施到位,标识醒目,一旦有事,防火门“关得住”、排风机和消防泵“开得动”。同时要使消防工作普及化,在业主或物业人员中招募志愿消防员,组织楼内人员进行防灾自救演习,负责在灾害发生时保护楼内人员的生命安全、通报联络、组织撤离等。
防止出现“有灾救不了”
谈到消防装备,周吉人委员提出,要重视消防安全和救援装备的及时跟进,甚至可以适度超前发展,以防止出现“有灾救不了”的局面。比如说,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购置消防直升机,与地面救援装备、高层建筑自身的消防设施一起编织立体救援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高层灾害的救助能力。
刘和生委员认为,高层建筑本身是否抗灾至关重要,必须切实提高并严格执行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标准,超过100米应设避难层,有关部门应加强审核相关设计,并监管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同时,尽快规范外墙保温材料的使用,推广既保温又防火的高效材料。
借鉴日本重视避难设施建设情况,涂敏委员建议要建设较为完备的避难场所,公园、广场、体育馆、学校等,都可以成为指定的避难场所,避难标识要醒目,而且要有规范的疏散路线。同时要储备必需的避难物资,个人应配备防灾应急箱,准备避难工具。
“结网”应对高层灾害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当时有1.3到1.5万人从大楼安全撤离,其中大部分人是靠自己平时的‘自救\’训练保住了生命。 ”周吉人委员建议要编织“生命之网”,加强“逃生”培训的宣传普及,平时组织演练,在灾难降临时,可以运用自身掌握的相关知识逃离险境。
刘和生委员建议应完善“应急之网”,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摆上重要位置,确保救援指挥顺畅有序,确保信息传递准确透明,确保救援队伍专业高效,确保心理干预疏导到位,推动紧急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涂敏委员力推加强 “宣教之网”,在广大市民中间积极宣传,大力开展全民教育和学校教育,多形式、经常性的举行高层防灾知识讲座、防灾演习、防灾新产品推介等活动,并可建立体验中心,模拟高层地震震动和火灾现场,免费向市民开放,推动全民高层防灾抗灾文化的形成。
李晓军 本报记者毛学农
近年来,合肥市针对高层建筑的消防特点,适时举行大规模的灭火演练。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0月31日,省第15期青年卫生志愿者培训班暨送行仪式在合肥举行,60名青年医务工作者组成18支服务队,分赴18个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促进青年人才锻炼成...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