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进入雨季,南方一些城市形成严重积水。逢雨即涝成为新的“城市病”,现代城市的排水能力受到普遍诟病。合肥市民建日前调研认为大量的地面硬化是罪魁祸首,呼吁增加城市“透水地面”。
合肥市民建认为,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水泥、花岗岩、大理石硬化地面,在方便市民出行、美化环境的同时,也阻止了雨水直接渗入地下,使城市一遇雨天就满地积水,下水道的排洪量急剧增加,一些小区和道路无法通行。
由于地面不透气,晴天时地面较为干燥,一遇车辆行驶,或大风吹刮,就会尘土飞扬。并且对声音的反射也很厉害,加剧了城市的噪声污染。
这样的地面会大量反射射线,夏天太阳高照时,会大量释放太阳的辐射,热不可挡,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市的环境舒适度大大减小,同时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难以沉降,从而减低城市舒适度。
不透水路面妨碍了雨水回归大地的通路,破坏了自然界雨水地下水自然平衡的机制,导致城市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并直接影响城市植被的健康,进一步加重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
据介绍,目前用透水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铺设路面,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普遍经验,如以环保技术见长的德国提出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日本东京已经有8.3%的人行道采用了透水性柏油路面。国内也开始意识到透水路面的重要性,并在一些城市有成功的应用。
合肥市民建建议有关部门对透水路面的研发、应用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制定计划,逐步在市内推广运用透水路面,以保护城市的生态和环境,建设一个更加清洁、舒适、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本报记者毛学农)
新闻推荐
7月10日,在合肥市经开区芙蓉路农贸市场,市民挑选蔬菜。当日,记者从合肥周谷堆批发市场了解到,未来一段时间,肉价还将持续低位。但随着“伏缺期”临近,预计7月下旬开始,市民菜篮子可能要沉一些了,整体菜价...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