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徽的声音由来已久,近来更是如火如荼。生态安徽的愿景可以分解成许多项数字与文字指标,但最终极最根本的目标应该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以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
本报讯 “我们的城市就像许多青壮年,虽然年青却患上了‘三高\’。 ”在日前省政协“建设生态强省”专题协商会上,省政协委员管永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如火如荼的城市规划是以宜产为目标,说到底还是为GDP服务的,其后患已经显而易见。
管永星说,包括合肥在内的安徽省众多城市,大多是最近这二三十年才从小模小样的自然小城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充其量也就是中等城市,但城市病却比较严重。尽管近几年大力治理,仍积重难返,距离真正的宜居还有距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例如“堵”,恐怕是当前人们出行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城市交通设计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车为本。管永星说,车多了修路、路挤了拓宽,这种简单的疲劳性循环设计,是以牺牲居民的行走权利来实现。像合肥长江路改造后几乎没有了人行道,慢车道也时常被路边临时停车点所占,自行车、电动车等被迫挤上快车道与汽车抢道,险象环生。由于行走不便导致人气下降,原本繁荣多年的“黄金街”日益萧条。
所以道路的设计一定要留足绿化带、人行道、慢车道,方便居民绿色出行。对于日益增多的社会车辆挤占道路问题,管永星认为应该通过增加并完善公共交通、建造足够的地下停车场所、有效管理社会车辆等手段来解决。
在城市发展方面,空间上已经出现“工业围城”现象。据合肥市政协调查,目前省城发展模式开始趋向于 “单中心蔓延式”扩张;部分项目开发已阻挡东南生态廊道,降低了城市宜居性,绿地有机楔入城市传统格局已受侵扰。从整体上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给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带来更大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巢湖水质虽有所改善,但西半湖及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地表水水质多为劣五类;空气质量一些指标处于临界状态。
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一盘棋的长远严肃的科学规划,突出规划的法规性、生态性、人本性、文化性、便捷性,以及民主性。管永星还认为,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的长处不可能是开放程度,也未必是资源丰厚,但安徽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人文历史的叠加,可以成为宜居的生态福地。所以,建设生态安徽,打造宜居文化应该成为当前科学规划的重中之重。
(本报记者 周晓东)
新闻推荐
8月5日,合肥市文化宫暑期兴趣班,孩子们正在精力专注地捏面人。暑假期间,众多孩子们参加绘画、舞蹈等各种兴趣班,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 本报记者 袁家权摄...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