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母女关系而言,《红楼梦》中,最幸运的当属贾敏。
林黛玉一进府,贾母便剖白,“我这些儿女,所疼者唯有你母。”日后,王夫人感叹,贾敏未嫁时,何等的娇生惯养、金尊玉贵,印证了贾母的话。
除了拥有母亲的爱,在女儿处,贾敏也得到了富足的情感。她病时,林黛玉“侍汤奉药,守丧尽哀”;她逝后,林黛玉“哀痛过伤”,“触犯旧症”。
要知道,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如此和谐的母女缘。比如,贾探春和赵姨娘,一个希望脱尽关系,一个巴不得对方接受命运的惩罚。
这与嫡庶制度有关,但我总觉得,她们矛盾的本质源于距彼此的理想都太远。
贾探春好强,她最敏感的是其庶出的身份,我不敢说,她“只认”的王夫人是其理想的母亲,但她数落赵姨娘时常用“不见人欺他,他也不寻人去”的周姨娘作比,可见识趣、安分是她肯承认的母亲底线。
探春呢?自然也不是赵姨娘理想的女儿。拉扯赵家、提携贾环、分生母荣光……探春全无份,所以赵姨娘每每生恨,隔几日便嚷嚷,“你还不是我肠子里爬出来的?”
几乎每个母亲心中都有理想的女儿,每个女儿也都曾为母亲设计过理想化的目标;理想越近,母女关系越好,反之,则矛盾丛生。比如,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母女。王琦瑶对女儿薇薇的爱有限,缘于薇薇不像她。
薇薇和王琦瑶也不亲。她先是觉得不如王琦瑶美,后来,又发觉无论闺蜜张永红还是男友小林都与王琦瑶更要好,尤其在后者面前,王琦瑶俨然一个争风吃醋的情敌。我想,薇薇宁愿要一个普通的妈,也不想要一个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竞争者。
又比如,黄逸梵和张爱玲。据说,黄逸梵最初对女儿张爱玲的失望发生在抓周时,女儿抓了个金锭子,而黄逸梵一直想让女儿实践她的理想,做一个西方淑女。几度分合,几乎每一次长时间的相处,黄逸梵都未耽误过张爱玲的教育——她一直将女儿往理想的方向培养,但她又嫌张爱玲笨,夸女儿只有一句,“头圆”。
她嫌张爱玲不够好,这伤害了女儿。“看得出我母亲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为我牺牲这些是否值得,我也怀疑着。”张写道。
“母亲始终是女儿最强烈感情的针对目标”,“女儿总在渴求母亲的爱恋、许可、支持、贤淑和保护”,作家菲利斯·切斯勒曾道。因此,来自母亲的不满比母亲的虐待更让人痛苦。张爱玲用文字宣泄着,她笔下的母女关系很少不扭曲。读到《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绝望时忍不住喊“妈!”又发现其实“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我总疑心张爱玲写的是她对母亲的理想和现实本身。
我的一个女友常回忆年少时,她的三姨——家族中最出色的女性每每夸她,“你和我一样”,她便自豪、感动顿生,这是她奋斗的动力。有意味的是,“三姨”只有一个儿子。这让我不禁想起杨丽萍和她的传人侄女小彩旗,嘿,生育有否,有女儿与否,对女儿失望与否根本不耽误女人寻找、挑选理想的女儿。
所以,年长女性对年轻女性最大的赏识就是有意无意将她比作女儿。
别忘了,《红楼梦》中最著名的两场飞上枝头的戏。王夫人喊前来进谏的袭人,“我的儿”,很快,袭人成了宝玉的屋里人。王熙凤夸小红,“你倒像我的女儿”,很快,小红跳槽成功。
谁知道,王琦瑶和张永红要好,赵姨娘待彩云有些真心,王夫人选择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为儿媳,是利益故、血缘故,还是后者更像她们理想中的女儿呢?
说说关于女儿,我读到最凄凉的一幕吧。黄逸梵和张爱玲不和睦,晚年想回转,但女儿已失去承欢之心,黄逸梵在英国收养了一个养女——她失去了不够理想的女儿,她想重新再来。
林特特,本名杨颖,安徽合肥人,1979年11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硕士,现供职于北京某媒体,做过教师、编辑。
林特特,本名杨颖,安徽合肥人,1979年11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硕士,现供职于北京某媒体,做过教师、编辑。
新闻推荐
私家车“油改气”本周五摇号7000车主抢3000名额,最快2月初即可改装
7000车主抢3000名额,最快2月初即可改装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