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青茄上市时。这两天,颍州区颍西街道办事处代郢村的菜农们正忙着采摘大青茄,装车外运,上市销售。依靠规模化种植、科学化嫁接、少用农药和化肥的生产模式,当地的大青茄进入了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青茄种植代代传
从阜城西三环出发,西行6公里,便到了颍西办事处代郢村民强蔬菜生产经营合作社。放眼望去,这里田成方、沟成网、路相通,基地内沟、渠、路、涵、井、电等基础设施齐全,白色的塑料大棚连绵数千亩,蔚为壮观。
在民强蔬菜生产经营合作社理事长郝海洋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处约600平方米的大棚,只见棚内生机盎然,大青茄秧郁郁葱葱,每个秧上都挂有一个约400克重的青茄。
今年80岁的老菜农郝其昌在儿子的青茄地里忙活着,“俺十六七岁的时候,家里就种了几分地的菜,我帮着打水浇地,等到地里的茄子、辣椒长成了,合肥来的菜贩子大清早就到村里拉菜;种得少,也没啥讲究,直接称一下就卖了,能挣个块儿八毛的,那可高兴得很哩。”郝其昌说,代郢村已有几十年的蔬菜种植传统,当时生产队就集体种过菜;土地包产到户后,更是大面积种植蔬菜。“现在,家家户户都种菜,也没人出去打工了。”
“我年纪大了,自己不种了,没事就来儿子的青茄地里转转。俺家两个儿子,每家都种了十多亩,大儿子还在邻村包了五六亩地种青茄。一亩地一季子春茄子赚个万把块钱;秋季换种的西兰花一季子能产四五千斤,也能挣个四五千块钱。一年下来,赚个十来万不成问题。”卷着裤腿、满手老茧的郝其昌蹲在大棚里跟记者聊天,说到高兴处,满脸的皱纹笑开了花。
规模种植效益好
“村民种茄子种了几十年。以前市场波动大,风险也大,每年农民拿钱建大棚、买化肥时都有顾虑;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还是这几年的事。”郝海洋说,为支持引导青茄产业发展,在颍西办事处的协调下,一些青茄大户坐到一起,组建了民强蔬菜生产经营合作社。
今年34岁的郝切山是合作社社员,家里八九亩地全种上了大青茄。“十年前,俺家里就种菜,当时俺跟着父母干,一亩地挣个三四千块钱;2006年,俺加入了合作社,每年合作社都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定期搞技术培训,青茄销路也给我们联系好,所以种青茄很省心,田间管理只需要按季节育苗、嫁接、喷花、拿叉子就行了,农药少、化肥少,一年能赚个七八万,比种粮食赚钱多了;今后,要是能承包到合适的土地,俺还想扩大种植规模呢。”
据郝海洋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358人,带动周边3000多户群众从事蔬菜生产,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核心生产区3000亩,主要种植茄子、西葫芦、西兰花、莴苣等30余种蔬菜,年销售蔬菜2万吨,销售额5000万元。合作社不仅注册了“心芽”牌大青茄商标,还两度参加北京蔬菜交易博览会,大青茄等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河南、辽宁等二十多个省市,进入了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科技种菜更安全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不能盲目蛮干,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郝海洋告诉记者,依托科技,菜农们把普通茄苗嫁接到一种从日本引进的不死鸟草苗上,亩产可由原先的2万斤提高到3万斤。
据介绍,采用嫁接技术种植的青茄抗病、抗旱、耐热能力好,茄子采收期也会延长,今年的大青茄可以卖到7月底。嫁接后的秧苗长出的茄子品相好、口感佳,同等市场条件下,每斤售价至少比普通茄子高0.1元。仅此一项技术,就可以使亩均纯利润从不足1万元增加到1.1万元以上。
除提高经济效益外,新技术还可以增强蔬菜生产的安全性。园区内安装的30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犹如一个个卫士,在地头耸立,每到晚上就自动发出乳白色荧光,利用高压电网将飞来的害虫杀死或击昏,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郝海洋对记者说:“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能诱杀20多种害虫,加上大棚上安装的防虫网,大棚内设置的粘虫板,大大减少了农药用量,种出来的蔬菜也更加绿色环保。”
引进技术促发展
“近几年,我们种植的瓠子软枯病较为严重,苗期死亡率较高,专家对这个问题还在进一步研究;连年种菜,也导致土壤产生病菌,营养失衡。”郝海洋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些难题,合作社根据专家建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缺什么,就补什么;同时,也让菜农尝试倒茬种植和立体化种植。“蔬菜与小麦倒茬种植;或者春季种茄子,秋季种西兰花、瓠子等蔬菜;还可以在茄子中套种南瓜、豆角等。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土壤压力,也充分利用了土地,目前效果挺不错的。”
加强技术指导仍是合作社今后需要关注的事情。据郝海洋介绍,今年3月份,合作社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了“设施蔬菜(茄果类)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成果转化事项协议,主要包括引进设施蔬菜专用型新品种、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安全控制技术等。“这项合作搞好了,对于今后进一步推出蔬菜新品种,丰富市民菜篮子,减少蔬菜病虫害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任秉文/文 穆可亮/摄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