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20年,身上依旧保留着军人本色;即便不在兵营,工作起来也如行军打仗,似乎永不疲倦。他就是有着“拼命三郎”绰号的庐阳区城管局党委委员刘向红--一个普普通通的一线环卫管理工作者,1000多名环卫工口中“最贴心的好委员”。
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1994年退伍后,刘向红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合肥市中市区市容委运输车队,在此期间,他工作勤恳,任劳任怨,获得同事们一致好评。2003年,刘向红从运输车队调到区城管局清洁二队做副队长。一到清洁队他就发现,这里的工作远比想象中要难得多:马路上的垃圾怎么扫,绿化带里的垃圾怎么掏,什么温度时要降尘,这些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新课程。
新工作意味着新挑战。每天凌晨4点多钟,清洁二队管辖的各个路段经常会出现一个身影:一个穿着环卫工作服的男子,骑着自行车来回穿梭。这人就是刘向红。他每天会准时出现在各个路段上,跟环卫工们一起清扫马路,还会跟着垃圾收集车查看收运过程,了解其中每一个环节。
2008年罕见的雪灾,让很多人再一次记住了刘向红。大雪肆虐,城市交通基本瘫痪,保通行成了最紧要也最严峻的考验,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任务落到了环卫人员身上。接到任务后,刘向红连夜组织人员购买了铲雪设备和工业用盐。特大雪情超过了先前的想象,面对50年一遇的大雪灾,无论是除雪障,还是清冰凌,刘向红总是冲在最前面。
2012年开始,合肥市进行垃圾收运方式改革。为确认在哪些地方摆设垃圾桶、何时清运垃圾最合适,刘向红每天晚上跟着垃圾收集车跑通宵。整整花了半个月时间,终于把基本情况摸清,全区每天产生的300多吨生活垃圾在全市率先实现桶装车载,让又脏又臭的垃圾池和垃圾箱从此成为了历史。管理中的“智多星”
担任过清洁队队长的刘向红还有一个绰号,就是“马路队长”。他不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每天都泡在马路上,跟环卫班长聊天,跟环卫工人们交流,总是不断琢磨如何改进工作。
影响最大,在行业内也最具示范效应的,应该算是“两把扫帚并一把”。2003年时,庐阳区的道路清扫还是两个部门来负责的:人行道由街道负责清扫,其他部分则由城管部门负责。刘向红到了清洁队后,每天都到路段观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由于两个部门清扫的时间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同一个路段常常出现两种景象,快车道上很干净,但人行道上却很脏;而且由于是两个部门负责,时常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刘向红提出了一个建议:“两把扫帚并一把”,人行道和快慢车道全部由清洁队来负责清扫。这个建议虽好,但要实施起来却有一定阻力,因为街道清扫人行道是有经费补助的,如果合并的话,街道的这笔经费就没有了。尽管遇到的阻力很大,但为了城市整体环境的清洁,刘向红反复向有关部门建议,最后这个建议终于被采纳了,并在全市推广。由于掣肘的矛盾化解了,整个城市的清扫保洁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环卫工的“及时雨”
刘向红看上去人高马大,而且还是当兵出身,但是在粗犷的外表下,他却有一颗非常细腻的心。区城管局有1000多名环卫工,刘向红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这个本子上记着每一个人的生日。1000多人,平均每天都会有两三个人过生日,因此刘向红几乎每天都要做这样一件事:亲自到路段上,给过生日的环卫工送上一张生日贺卡和一份小礼物。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马路上的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环卫工们的辛苦可想而知。刘向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不能给他们找个歇脚乘凉的地方?于是刘向红开始一家一家地跑,每个路段都挑选几家较大的店铺,跟其负责人反复商议。功夫不负苦心人。不少商场负责人被刘向红的真诚所打动,同意在店内开设辟一角让环卫工进来休息。刘向红给这样的休息点取了个温馨的名字——清凉驿站。于是,当高温酷暑来临时,庐阳区沿街不少店铺都挂出了“清凉驿站”的招牌,环卫工可随时进入避暑降温。
环卫工在马路上作业,是个高风险工作。为防止意外,刘向红还特别想办法筹集经费,为每一位环卫工购买了人身伤害意外险。环卫工劝阻别人不要乱扔垃圾,有时却得不到理解,甚至受到白眼、辱骂,刘向红倡议为他们设立“委屈奖”,给环卫工一定的安慰;逢年过节时,刘向红还会把没回家的外地环卫工聚在一起,买来酒菜与大家一块过个团圆节。
正是凭着这股“拼命三郎”的劲头,刘向红先后获得了省劳模,市、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城市美容师”等荣誉称号。·王领 王飞·
新闻推荐
近日,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市政务中心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区的16位选手同台竞技。经过一天的比赛,由我区选送的王翔、喻巧月两位选手分获二、三等奖。董怀华&nb...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