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
喜欢看小说。喜欢看故事情节写得好的小说。喜欢看情节好语言好的小说。
14年前迷上了毕飞宇的小说。凡是他写的书或文章,尽可能找来看。甚至是用漂亮的本子抄写了大段大段,比如《玉米》中关于哺乳的女人心理和细节的描写,绝了。之前他写过《哺乳期的女人》。我也很喜欢《祖宗》,写得天马行空,匪夷所思。
这几日,松下来,瞄了几眼电视,濮存昕演的《推拿》正在央视播,也就瞄了几眼。写舞台上的艺人,写推拿的盲人,其心理,毕飞宇均是纤毫毕现。毕飞宇小说最早被改编的是《上海往事》,张艺谋拿它拍成电影了。《上海往事》这本不厚的泛黄的小册子,在旧书堆中淘得的,被一同学借去,然后,弄丢了。同时被弄丢的,还有徐?
?
的小说。可见,书真是不能随便借。
毕飞宇到合肥做读书专场,专程去听。他说话干净,不拖泥带水,普通话没得说,节奏感也拿捏到位。做过老师,就是不一样。不像有的作家,只能写。
喜欢的还有余华,莫言,贾平凹,池莉。读过莫言的《师傅越来越幽默》,印象之深,如鱼刺入肉。小说写下岗工人,写困境中的挣扎,写都市青年的“野合”,故事和语言都好,结尾出人意料,寓意和讽刺的也多。
贾平凹的《浮躁》是听广播的;最喜欢的是他的《白夜》,我曾在一个讲座上,专门讲到它。讲到“夜郎”,还有“颜铭”,诸多人物的名字都有些意思。这是我的理解。
女作家中,池莉的小说,也好看。她的小说,可归纳为“热文学”。我看过她的《来来往往》《烦恼人生》《小姐你早》等等,都冒着生活的热气。有的,看了,令人心酸中,又噗嗤一笑。
余华之前的小说,特别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尤其好,也节制。《兄弟》可能耗了他很大的体力和心力。他的音乐随笔写得也好,很有个人见地。看《第七天》,一个晚上翻完。也许职业的缘故,对“鬼眼”见闻的七日里发生的事,已经麻木,内容也就吊不起胃口。这种片段的缀连,有人说很魔幻很荒诞地贴近了现实。没错,从大量新闻报道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事件、案例,确是接地气,但过于密集了,喘不过气来,而且贴得太本分了,感觉流于平常。如果是这样,还不如翻找、搜索新闻呢!所以,当文友问起感受,只能淡淡回答。书的最后的一句话,记得深刻:死无葬身之地。
相比之下,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倒让人有些意外。读得比较畅快。好读。小说不好看,再说好也没用,你说是不是?但这本书没《第七天》做得精致,排版粗糙些。但刘好像偏爱这家出版社,好几本书都是交付同一家做的。
《我不是潘金莲》也直面现实。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上访者”,螺旋式上升,越拧越紧,从社会最底层直达最高层,然后层层下降,松开,松到底。一个很细微的事情,看上去,上不了台面,但又和计生、和国策,和和谐社会、和维稳等紧密牵连,社会万象皆能观照。群众无小事,小事也就是大事;大事也是小事,小事化了。小说中写的,你可能都知道,但想读下去。看着看着,未免会心一笑。
如果没有重放镜头,更顺畅。也许,刘震云写的时候,就在想着这部书的改编。书中“重放”人物的心理、语言、情节,有多处,这种镜头切回,伤害了文本的纯正,也绊了阅读者的脚。一绊再绊。应该是有意为之。
有个疑问:如果真要拍电视剧或电影,里面涉及最高层大人物,在现实语境下,如何让他出场、讲话,是个问题。若以画外音或者批示或者其他代替,自然失色。
最后一部分《玩呢》,带有和解、调侃的意味,也是温暖的结尾。这一部分,其实可以调到主人公上吊前。主人公上吊不成,看果园的人说“换一棵树”,既有唏嘘,也有劝解的意思。
以前看的多是刘的影视作品。这次,看他的书,比较过瘾。
——感谢赠书的朋友!这是本文中心思想。
新闻推荐
一场暴雨带走了40℃的高温,九月,就这样在我们期盼的眼神中缓缓走来,在过去的两个月,本就属于建材行业的传统淡季,再加上炎热的天气,建材各品牌都有偃旗息鼓的架势,平平淡淡,却酝酿着爆发的机会……“...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