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竹峰/文
沿大杨镇的001县道一路向西,就到了崔岗村。
去崔岗的路,波涛起伏,绵延不绝。落叶在风中散淡随性,拍出的照片也比较小品,春光无限好,秋色亦可餐。
不知是不是秋天去的缘故,地里成片的金黄茅草,让我想到米勒的画,比如《拾麦穗者》。 “瓦房”则是远景中那个小小的尖顶石屋。透过天蓝色勾勒出的木窗,只见几个衣袂飘摇的人坐在一张木案两头,黑白对弈,还是切磋书艺?可惜不是中国的工笔画,所以看不清,那就不妨当作一次雅集吧。
崔岗村的艺术家,一方面是改造房子的匠人,但又不以建筑设计师或工程队为主要依靠,还是将文人抬出来,作为房子的主角,这样的情怀,是高尚而温馨的。
另一方面,合肥的文人将艺术村作为生活的另一种寄托,也是别出心裁地创造。
文人手头有些闲钱,就想找一块宝地,一方面打发闲情逸志,另一方面寻找人生的寄托。今天把一块钱变成十块钱,明天把十块钱变成一百块钱,差不多是当下的时尚。文化人不是这样,文化人的时尚是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
想着想着,觉得崔岗又很古典。在崔岗村写着画着读着玩着,不知不觉就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似乎回到了过去,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民国,总之和现实保持了一定距离。眼前的艺术工作者恍惚如同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般临窗写意、挥毫吟哦。这时,两个丫鬟嘻嘻闹闹地从书房经过,她们喜笑颜开地你追我赶,年长的丫鬟突然想起了什么,慌忙将纤纤食指竖到嘴边,轻嘘一声,咬着另一个耳朵说:“先生们正在画画写字呢! ”于是轻轻离开。
我们这些外人去了崔岗村,不仅仅是参观,重要的是获得了人以类聚的快感。喝喝茶,说说笑笑,切磋切磋,鉴书赏画,吟诗作词。从这个意义上讲,崔岗艺术村是传播文化的一个平台,是艺术工作者的一方乐园。在家长里短的生活间隙,这样的美好时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心乐事啊。
晚秋的夜晚,坐在艺术村的内墙,虫鸣唧唧,月亮的清辉穿过树叶,像铺了一地淡笔渲染的碎银,远方的山脉漆黑一团,像泼墨山水。一阵风,松涛簌簌,气息宁静,感觉真好。
新闻推荐
高速开元大酒店将提供免费住宿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