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人:周健赵盛■“身边的危险”系列
今年10月以来,全国发生了多起汽车天窗伤人事件,四川江油一名3岁女童被自家汽车天窗误夹而丧命。不少人心存疑虑,为何本为改善乘车环境的天窗,却变成了嗜血伤人的“凶器”?本期《商报实验室》,安徽商报记者将通过实验为您解惑。
【实验】
实验时间:11月6日实验地点:政务区安徽报业大厦停车场实验器材:一辆装有无防夹功能天窗的汽车 一辆有防夹天窗的汽车 空塑料瓶 新鲜莴笋 塑料模特实验说明:本次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市民不要自行模仿。本实验只说明客观现象,不同品牌汽车可能有不同实验结果。
A.无防夹功能
夹瘪瓶子夹断莴笋
第一个实验使用的汽车天窗没有防夹功能。
记者先将塑料瓶的一部分伸出天窗,按下关窗键。当天窗边缘触及到塑料瓶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闭合。最后,塑料瓶被天窗死死夹住。
随后,记者将塑料瓶换成莴笋,再次实验,莴笋被天窗拦腰夹断。
最后,记者用模特模拟乘客,将模特头伸出天窗。天窗闭合后,模特脖子被死死夹住,身体悬空。不过,由于模特的材质较硬,脖子被夹扁,但没被夹断。
实验结果:没有防夹功能的汽车天窗,在闭合过程中碰到物体并不会停下来。在巨大的挤压力下,塑料瓶、莴笋、模特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B.有防夹功能
碰到物体自动缩回
第二个实验,记者将实验用车换成天窗具有防夹功能的。
首先,记者用塑料瓶实验。按一下关窗按钮,天窗开始闭合。天窗触到瓶体后挤压出浅浅凹陷,短暂停顿后撤回。
接下来用莴笋和假人测试,情况基本相同,都没有对物品造成损坏。
确保安全后,实验人员将手伸出天窗。天窗碰到手臂之后,同样停住并退回。实验者感到手臂上有短暂碰压,并未受伤。
实验结果:具有防夹功能的汽车天窗在正常情况下,能在碰到物体时刹住并撤回。但防夹功能并不能提前预知危险,只能等到夹住后才能慢慢刹住和反弹。看似不严重,但对于比较脆弱的部位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C.特定情形
长按关闭防夹失效
网上流传,长时间触碰汽车天窗关闭键,天窗的防夹功能就会失效。为验证此说法,记者又做了第三个实验。
首先,是将塑料瓶放在汽车天窗口,记者持续按住关闭键,发现天窗触及瓶身后并未停止,而是持续将塑料瓶彻底压扁。
换成莴笋和假人来继续实验。遗憾的是,按住关闭键不松手,防夹功能完全不起作用,莴笋被夹断,假人脖子被死死夹住。
实验结果:在持续按住关闭键的情况下,防夹天窗也不会因遇到障碍停止,并且挤压力惊人。
防夹功能不保险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唐主任告诉记者,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脖子都是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脖子被天窗夹住,是非常危险的。 ”
昨日,记者还咨询了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梁华平。据梁华平介绍,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汽车的天窗都有防夹功能,能一定程度避免危害的发生。“不过,机器总有失灵或者操作不当的时候。而且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汽车,质量也有区别,防夹功能也有失灵的可能性。 ”梁华平说,“儿童乘车时,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乱按按钮,更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 ”
儿童乘车六不要
◎不要抱着孩子坐在副驾驶,儿童最安全的位置应该是后排中间位置。◎不要在车内悬挂大量装饰物,紧急制动或碰撞时,会对儿童造成伤害。◎不要给孩子系成人安全带,防止发生碰撞勒住孩子脖子。◎不要让孩子在车内吃东西、玩玩具。◎不要让孩子单独在车内。◎不要让孩子自己上下车,以防夹伤。
通讯员朱沛炎 实习生姜新浩记者周健赵盛/文喻学超/摄
塑料瓶瞬间被夹变形
新闻推荐
高速开元大酒店将提供免费住宿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