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宏卫
朋友从南方回到合肥,邀皖南与在肥的两路钓友到万佛湖小聚。会于山水间,安享垂纶乐,这是我喜欢的。尽管我知道库钓是钓鱼中高手才能干的事,我们这般只能钓钓鱼塘的人,很难有所收获。
晚上,住临湖宾馆。朋友们晚餐把酒小酌,友情没叙几轮,便讨论起明日如何开钓的攻略。我有过两次万佛湖垂钓空手的经历,渴望有突破性惊喜。其他人没来过,对明天更是充满期待。于是酒喝得很节制,早早回房准备休息。第二天早晨4点多起床,简单洗漱,一行9人就赶向码头搭第一班船去钓场抢好钓位。
谁知网上信息过时,宾馆服务员说的也不准。由于季节原因,渔场渡船已推迟1小时。我们只能在大坝上枯等黎明到来。天亮前的夜,出奇得黑,只有大坝几盏路灯散发着微弱的光晕。不过,想起我初钓万佛湖的情景,虽没有什么收获,依然美似甘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带家人来万佛湖玩。吃过野餐后,领儿子到码头上钓鱼玩,线不够长,只能在半水中拉拉拽拽地逗鱼,还真钓着一条一拃长的“桃花鱼”,把儿子喜得不行,一路宝贝似地捧回家养了两天。
一抹曙色染亮湖面,码头热闹起来,五六十位钓手大箱小包地往码头浮桥上去等船。在等待渔场渡船来接的时间里,江苏来的两位路亚钓手已迫不及待地在浮桥上向湖中甩起竿来。
钓场是三座以桥相连的小岛,被划为A、B、C三个钓区。码头上有带帆篷状遮阳的小广场,湖边喇叭形固定了两排浮台钓位,山头绿树丛中还有小木屋供钓手游人休息。我把钓点放在浮台上。钓得远,感觉好,如在船上。这也是大部分钓手的选择,只有皖南的朋友嫌浮台水深(过了6米),他们想手竿、海竿配套使用,去了更为开阔的一片浅水区。那两位江苏路亚钓手则在钓场四周游钓。我开钓前打了重位(抛撒大量窝料),然后用加腥味的鱼饵从半水开始逐渐向水底搜钓。
我这样钓应该说算是有经验的,却依然效果不理想。半水往下不断有小鱼闹钩,大点的鲹条钓上来两条,到水底却再没口。在这样上上下下的探钓中,时间流逝已近中午。看四周钓友,如我者众,不过也有技高一筹的。在喇叭口内侧有两个钓手让人自愧不如。一个是同船来的钓得远,此时已钓得两尾大鳊鱼和三四尾黄鮹;另一人是半夜让渔民划船送上来的,窝料下得早,总是频频中鱼,叫你眼馋。过去细细观瞧学习,原来,他除了来得早,钓法上也超出一般钓手。他用3钩,正常台钓双钩,还拖了一把挂钩,所以他起竿总是顿带的非常用力,他钓了十几尾黄鮹,捎带挂了三四尾鲢子。下午,我们早早收杆后,传来他又钓获一尾20斤重的青鱼。
下午,转场浅水区,因为我的线短浮台钓远没有优势,另外皖南钓友钓获也还好,钓了好几条鲫鱼。我在浅水区钓了两个多小时,依然不见大鱼动静,只钓获一条小毛鱼,钓趣渐无。这时,合肥一个钓友收竿去休息等船,正好已生此意。
在小广场等渡船时,钓场工作人员安慰我们说,秋凉以后,鱼情差些,温度越高越好钓,多时有人可钓百来斤。想事不过三,还是落败而归。总结起来,终是钓鱼人的那份职业素养不够。在对库钓难度的心理及饵料、线组准备方面,比那些高手还是差了。但我觉得关键差在定力和专注力上。那钓得好的,包括那个钓挂兼用的钓手,他们的专注力让你不得不佩服,中午吃饭都在钓台上,我们早早收竿争取第一班船离岛,人家还在坚守,要到最后一班船离开。
船驶离钓场。浩瀚的湖面上,映照着点点夕阳金波耀眼,岸边丛林被漫浸为一片淡黄,忽觉秋意更浓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原安徽省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严少陵同志,因病于2013年11月19日逝世,享年99岁。严少陵同志1915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罗岭镇。 1938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7月加入中国...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