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数九寒冬到来之时,总能听见城市集中供暖的呼声。近日记者对省城供暖现状的调查显示,现实的情况并非供与不供这样简单,供暖小区也有自己的烦恼。实施建筑节能留下热度,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增加热度,有关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力求供暖与节能的平衡,更好地惠及百姓。
集中供暖 不宜盲目复制照搬
12月24日晚上,合肥,寒意渐浓。家住省城潜山路凤凰城小区的李波,把家里能够取暖的电器都派上了用场,客厅、书房、卧室,除了空调,都摆放着一台取暖器。 “靠这些电器过冬,已经不成问题了。 ”小李同时表示,要是以后再买房,会考虑有集中供暖的小区,毕竟供暖小区能让人更舒服地过冬。
一边,是没有使用集中供暖的人想“进去”;另一边,则是实行集中供暖的小区居民想“出来”。华府骏苑小区是合肥蜀山区一个实行市政集中供暖的自管小区,日前有业主向记者反映,今年小区的供暖费已涨到29元每平方米,而合肥热电公司统一管理的小区收费标准为每平方米17.5元。物业方表示,去年供暖季整个小区只有152户接受供暖,综合算下来,物业公司在去年供暖上就亏损了37万元。该小区一期二期共1900多户居民,目前申请今冬供暖的用户数还低于去年。业主喊贵、物业叫亏,双方仍在纠结。
位于经开区石笋路上的某小区,虽然属于集中供暖统管小区,供暖时间已超过3年,但目前用户数仍然只有总户数的一半。记者走访省城一些集中供暖小区随机调查了解到,一些业主白天不在家也开着供暖。 “采暖按面积计算费用,不开白不开。 ”抱有这样心态的业主不在少数。
“不是说集中供暖绝对不能推广,而是不能盲目复制。安徽省处于黄河以南的地理位置和夏热冬冷、冬季较短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分户、分散式自主供暖仍是主流。 ”省绿色建筑协会负责人认为,南方不宜照搬“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北方一些城市已经在反思这种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供热方式。南方部分地区将北方“到处暖洋洋”的集中供热模式腾挪过来,把本来一家一户可以调节的供暖系统搞成“吃大锅饭”的不可调模式,其本身就是对能源极大地浪费。“如果一些大型企业拥有良好的余热、废热资源,则可以、也应当对此加以有效利用,构筑区域性集中供暖系统。 ”这位负责人表示,从政策看,省级层面不鼓励集中供暖,也不干预一些地方因地制宜的供暖行为。
建筑节能 让房子保暖“更实在”
相对于供暖,老百姓更需要的是保暖的房子。 “房屋节能保温做到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屋内的热量,供暖的需求自然就会减弱,相应的采暖耗能也会减少,这也是当前安徽省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目的和意义所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和科技处处长刘兰说,严格落实并逐步提高房屋节能标准,不断提升建筑的保温水平,是该部门正力推的事,可为百姓过冬添一把火。
据了解,一些与我国南方气候相似的国家也并未采用集中供暖,日本东京与上海冬季气候相似,但东京新建的房屋由于保温性能好,冬季采暖的能耗很低,采暖方式也以分散式为主。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水平低,即使目前正在推行的建筑节能标准也只相当于德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能耗指标则是德国的2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体量会越来越大,人们对供暖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和建筑总能耗趋于增加。 2011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修订发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提出了严格的节能要求,节能设计标准正由50%向65%提升。去年,《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应时出台,力求做到节能与惠民的统一。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强制执行,既有建筑逐步实行节能改造,同时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 ”谈及让百姓过上暖冬的举措,刘兰表示,实施建筑节能留下热度,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增加热度,双管齐下,既提升建筑用能效率,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又提高建筑室内舒适性,从而有效改变夏季过热、冬季过冷的状况。
据介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严格规划、设计、图审、施工、监理、房地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建筑节能标准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实现全过程闭合管理。目前,全省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执行率达到100%,施工执行率达到99%,超过国家要求的执行率不低于95%的要求。通过强化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监管、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全省去年建成节能建筑5900万平方米,每年的节能能力可达180.9万吨标准煤。
利用新能源 “牛刀小试”有待挖潜
如何求得采暖与节能之间的平衡?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供暖是一个好选择。位于省城蜀山区湖光路上的科学家园住宅小区,住户家中温暖如春,住宅楼外墙也看不到空调外机的痕迹。在小区地下深井内,巨型U型管正有序运作,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网和送风口,将地下的热量送出,温暖小区内1350户家庭和一所幼儿园。
该小区这套供暖系统叫 “地源热泵”。不论冬夏,地下100米的温度是恒定的16度左右,系统工作正是利用了浅层地热能这种可再生能源。 “用空调太干,现在家里空气湿度合适,人感觉很舒爽。 ”业主王业云说。小区“地源热泵”冬季供暖4个月,夏季制冷4个月。除掉政府相关补贴,每户每平方米全年的采暖采冷收费仅18.5元,比使用市政集中供暖更合算。
积极利用浅层地热能,是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安徽省城市供暖问题的一个方向。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今年9月底,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 《安徽省浅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报告》在合肥通过专家评审,为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可靠技术依据。据了解,安徽省16个地级城市建设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104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总服务面积594万平方米。
利用太阳能供暖是另一个方向。安徽省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具有利用太阳能光热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动以太阳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仅去年,全省就建成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建筑2700万平方米。 “目前主要利用太阳能来供给热水,供暖正成为太阳能技术力争全面突破的一个方向。 ”刘兰说。
今年起施行的 《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不但对安徽省民用建筑的“保暖”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明确要鼓励和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力度: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优先选择太阳能、浅层地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业内专家表示,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有关部门应加强示范引导、财政补助、技术指导、质量管理等措施,加大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供暖力度,让更多百姓过上一个“暖冬”。
12月 23日,合肥市政务区笔架山街道一集中供暖小区,市热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检修供暖设备。本报见习记者
新闻推荐
12月24日,10台数字阅报机安装在合肥新桥机场。据了解,为提高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安徽日报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在高校、医院等公共场所投资建设数字阅报机,方便群众阅读。本报见习记者 左谢 摄...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