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城市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城区扩张等因素影响,城市垃圾总量不断攀升,对垃圾清运及处置产生很大的挑战,部分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然而,合肥作为市区常住人口370多万的城市,却在其他城市被垃圾“困扰”的时候,轻松“突围”。
近几年,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置工作,相继投入资金22亿元,不断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和复建公厕72座、垃圾中转站17座,改造旧垃圾站21座,新建道班房17处;完成粪便无害化处理场、生活垃圾填埋气发电厂和龙泉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有力提升了合肥市环境卫生管理硬件设施水平。合肥市生活垃圾处理紧控源头,围绕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抓住生活垃圾 “收运-处理-利用”的关键环节,处理方式日趋多元——无害化填埋、焚烧发电、沼气发电、餐厨垃圾生化堆肥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方式百花齐放,走出一条固体废弃物治理的“绿色循环路”。由于处理得当,合肥市日产3000吨的生活垃圾,不仅日产日清,而且收运处理无污染、无害化,让脏臭垃圾变废为宝。“静音模式”收运垃圾无臭无味无污染
不少“老合肥”都有这样的印象:垃圾收运工拉着人力板车,垃圾污水一路走一路滴,散发出阵阵臭味,路人纷纷掩鼻而过……如今,合肥通过生活垃圾收运方式改革,不仅实现了垃圾收运“静悄悄”,而且还做到了垃圾运输无污染。
机械化操作,让垃圾“不见天、不落地”。在红星路上,一辆垃圾车停在路边,环卫工人鲁永花只是轻轻地把垃圾桶扣在车的尾部,按一个按钮,桶内的垃圾就自动翻倒进了这台能“吃”3吨垃圾的压缩车“肚子”里。她说:“以前都是一锹一锹铲,那股恶臭闻着让人受不了。现在有了这种垃圾车,过往路人不用再‘捂鼻子\’了! ”
高科技转运站让垃圾中转“悄悄运行”。在全省最大的永青固体废弃物转运站,每天近千吨垃圾的压缩、转运、过滤全部在“地下”进行,多重高科技手段让垃圾转运全程无臭、无污染。走进地下室处理车间,头顶喷射一种无味的“雾”。 “喷雾”环节使用专用消毒药水,不仅可以除尘、除臭,还能达到消毒的效果,同时有效预防蝇虫滋生。
未来,随着合肥市大型垃圾站的建立,密闭性差的小垃圾站数量大幅减少,并将逐步关闭。
焚烧发电将成“主流”“大胃”能“吃”全市半数以上垃圾
垃圾焚烧发电作为未来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已经在合肥市逐步启用。
位于合肥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内的合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进行,全部投入使用后,每天将处理生活垃圾2000吨,占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日产量的三分之二。
目前,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生产设备引进德国先进技术,一期入炉垃圾处理规模为1000吨/日。焚烧垃圾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其中二口恶英执行欧盟2000的0.1ngTEQ/m3标准,远高于国标。
据介绍,在全球通行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中,焚烧法处理垃圾是所有垃圾处理方法中占地最小的,减少了垃圾填埋处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合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使用后,凭借先进的焚烧处理技术和工艺,在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焚烧技术对余热进行充分利用,焚烧发电,变废为宝,项目全部建成使用后可年发电2亿度,保障千家万户的用电,平均每年可节约煤炭10.08万吨,大大避免了燃煤所排放的污染物,实现生活垃圾的能源化处理。同时也为市民创造了文明、整洁、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垃圾填埋“除毒雾”填埋气发电变身“宝贝”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合肥城区面积、人口数量都在急剧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合肥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是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目前每天产生需处理的生活垃圾已高达3000吨。在焚烧发电厂还未完全建成投入运行前,大部分垃圾仍旧运往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场“集中消化”。处理场填埋作业区内,一辆辆大型垃圾运输车排成队,将垃圾倾倒到指定位置,通过柱状物“压实器”的碾压,把垃圾挤压成“扁平状”,随后一股股消毒除蝇生物制剂喷雾喷射而出,进行消毒灭蝇。
灭蝇后进入关键环节“填埋”。为了不让垃圾污染土壤水源,垃圾要埋得‘很有讲究\’。据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玲介绍,“我们采用 ‘粘土水平防渗\’、‘垂直防渗\’的防渗工艺。简而言之,就是在挖的大坑中筑‘粘土坝\’和设‘防漏膜\’,防止垃圾中的‘液体毒物\’——渗沥液污染地下水。目前,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 ”
对于生活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气体,合肥市紧紧“扼住”了它的“不安定”因素,使其变废为“宝”,变气为电。
填埋气中的甲烷是可燃气体,如任其无序排放,不仅污染环境,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还很容易发生着火和爆炸事故,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既然填埋气可以燃烧,是否可以变废为宝,收集之后进行燃烧发电?顺着这一思路,龙泉山垃圾填埋场做起填埋气燃烧发电项目。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场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实施了生活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通过让垃圾填埋产生沼气来发电,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笔者在填埋气发电厂现场看到,3台燃气发电机组正在运转,轰鸣声不绝于耳,在这轰轰烈烈的运转中,无形的电力就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这些燃气是从哪来的?该项目负责人李幸生指着不远处的垃圾填埋区说,燃气就是填埋后的垃圾产生的甲烷,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发电机这边用来发电。
据李幸生介绍,除非进行必要的检修,这3台发电机几乎一年365天都不停歇,3台发电机每小时可发电3000度。从2009年建成发电后,运行至今设备良好,发电稳定,符合电力和环保各项规定。发电机组、气体收集、CDM在线监测、建设和运行管理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水平,并顺利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多次核查。
自2009年投产以来,填埋气发电项目已累计发电6943.32万度清洁电量。如果按每户家庭每月用电200度计算,相当于1万户家庭近3年的用电量。目前,该项目已得到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核证签发认证。
填埋气发电项目还收到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建成运行后,可以增加20%左右的填埋库容量,延长填埋库区的使用寿命。同时实现了垃圾处理资源化,消除了填埋气爆炸的安全隐患,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已成为合肥节能减排工作的新亮点。在环境效益方面,填埋气发电项目实现了综合回收利用和综合治理垃圾填埋气,年减排二氧化碳11.05万吨,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
合肥市在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的同时,城市粪便也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位于庐阳区产业园区的合肥市有机物处理中心,于2009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距市区12公里,日处理能力250吨。运营以来,合肥市对粪便处理严格监管,监管人员每天坚持巡视生产作业场区、车间,及时掌握和检查处理流程数据,督促运营方建立全面详细的生产台账,强化粪便处理出水的检验工作,现场取样出水送至环保权威机构进行检验,确保出水环保达标,充分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效益。
“吞”进垃圾“吐”出肥料餐厨垃圾处理“生态化”
根据规划,到2030年,合肥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5092吨/日,日复一日,处理任务日趋繁重。合肥积极发展壮大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产业,又被称为“静脉经济”。合肥市通过畅通“静脉循环”,“废物”排出了,“血管”畅通了,让脏臭垃圾也能变成“香饽饽”,让垃圾增长的“恶性堆积”变为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今后合肥市剩饭剩菜等餐厨垃圾即是这种处理模式。
合肥市每天产生相当数量的餐厨垃圾,部分餐厨垃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态循环,不但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也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还有部分餐厨垃圾送入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不仅占用生活垃圾填埋库容,而且恶化卫生填埋场环境,同时餐厨垃圾中含有的大量游离水及油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有效解决合肥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问题,依据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和农业部关于在全国开展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的工作要求,合肥市被列为国家首批33个试点城市之一,成为安徽省内首家拥有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城市。
合肥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位于包河工业园区内,紧邻小仓房污水处理厂西侧,整体设计规模为400吨/天,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设计规模200吨/天,占地29.1亩。处理工艺为微生物高温发酵技术,处理后的终端产品为固态和液态两种有机肥,采取BOT投资模式,即由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的方式,总投资概算1.5亿元,由市政府授权,市城管局与市招管局通过招标谈判与台湾阜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特许经营协议,授予其特许经营权。由台湾阜利公司作为投资人,在合肥注册成立项目公司,全面负责该项目投资、建设、运营与维护,特许经营期为25年,特许经营期满后,投资人将项目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移交给政府。
合肥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签约后,已于今年正式开工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后,餐厨垃圾将有望变废为宝,有效提高合肥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和资源化处理率,更可为市民的环境安全和健康提供保障。
(胡少殊)
合肥市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场填埋作业库区。
生活垃圾填埋气发电机组正在运转。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李克武 记者 钱定果)记者12月19日获悉,冬至将至,为方便市民扫墓,合肥公交集团加大了途经祭扫场所的公交运力投放,并做好乘客出行跟进服务。 12月21日—22日,将开通前往合肥大蜀山文化陵...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