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胜利
审计摸清政府债务底数
安徽省审计厅1月25日发布的安徽省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省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3077.26亿元,全省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从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级次看,省级为279.85亿元,占9%;市级为1614.28亿元,占52%;县级为1101.42亿元,占36%;乡镇为81.71亿元,占3%。
此外,全省各级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601.2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1618.86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属于“政府或有债务”,是否需要政府承担偿还责任,需要承担多少责任,取决于债务人自身的偿还能力。
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审计结果表明,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以及资产与负债间的相互关系看,全省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截至2012年底,全省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44.65%;若按2007年以来各年度全省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当年偿还本金中,由财政资金实际偿还的最高比例折算后,总债务率为52.96%;全省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除去应付未付款项形成的逾期债务后,逾期债务率为2.44%;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的逾期债务率分别为1.00%和3.17%。
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看,全省政府性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债务余额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渐偿还。虽然当前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将为债务偿还提供根本保障。
从政府性债务与政府资产的对应关系上看,全省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形成了大量与债务相对应的优质资产作为偿债保障。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
审计结果显示,从债务资金来源看,银行贷款、发行债券、BT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来源,分别为1294.12亿元、727.59亿元和403.30亿元。
从债务资金投向看,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在已支出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749.43亿元中,用于市政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土地收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林水利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2406.51亿元,占87.53%。
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
此次审计发现政府性债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全省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少数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有一定程度的依赖,部分地方和单位违规融资、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
针对当前全省政府性债务管理现状,审计机关已向有关部门和政府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对于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要制定偿债计划,加快储备土地等资产变现方式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对于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落实偿债责任,明确偿债资金来源,督促债务单位切实承担还本付息责任;对于债务负担较重和偿债压力较大的地区和行业,要制订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债务动态监控,防止区域性或局部风险爆发;积极与债权人沟通协调,合理调整债务期限结构,均衡偿债压力;优化债务资金来源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健全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 “借、管、用、还”,应标本兼治,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决制止政府违规担保和发生新的乡镇债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通过BT、垫资施工、延期付款,以及信托、融资租赁、集资等方式变相举借债务。
三是建立债务管理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对政府性债务实行领导负责制,将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情况作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将政府性债务管理使用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范围,对过度举债、违规融资和使用债务资金等行为应严肃追究责任。
四是进一步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对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不得再承担融资任务;对其他融资平台公司,要增强自身偿债能力,逐步实现商业运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问题,从体制、机制和源头上对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
有关部门已经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正在制定和出台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具体措施。比如,省财政厅出台《关于试编2014年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的通知》、《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审批管理的通知》、《关于实行融资平台公司名录管理的通知》、《关于界定政府性债务有关指标统计口径的通知》,省财政厅还联合省国土资源厅、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下发了 《关于核定土地储备融资规模有关问题的通知》。
新闻推荐
1月20日,合肥市高铁南站主体构架已具雏形,工人正在焊接雨棚。据项目工程部介绍,春节后将进行配套设施建设,高铁南站预计10月左右投入使用。本报见习记者温沁 摄...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