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指着自己的“宝贝”向记者介绍。
废旧报纸糊成的景泰蓝,碎蛋壳变身而成的十二生肖脸谱,知了壳制成的民间艺人……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精美的工艺品都是用生活中的废品制成。合肥六旬老人朱慧卿用她的一双巧手,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变废为宝,如何老有所乐。
▲
纸塑掐丝珐琅景泰蓝
1
耗时两年 用光了家里的废纸
日前,新安晚报记者来到了蜀山经济开发区朱慧卿老人的家。个头不高,头发花白,胸前挂着一副眼镜,眼前的朱慧卿老人看起来与一般老人无异。可当一个高约一米四的掐丝珐琅景泰蓝呈现在记者眼前时,让人忍不住赞叹。
“这个作品创作两年了,与掐丝珐琅铜胎景泰蓝不同的是,这个全是用废纸一张张糊起来的。”朱慧卿说,几年前,乡下的亲戚带来了一袋糯米粉,后来不小心生虫了,又不舍得扔,就和老伴商量着用它做材料,来糊废纸。
“从打底制胎到装饰,光制作胎体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朱慧卿说,将一层层的废纸糊上去再烤干,为了避免生虫,要用小取暖器材慢慢烘干。
记者看到,纸塑掐丝珐琅景泰蓝外面涂上了金粉点缀的画,分别是“牡丹花开”和“和谐有余”,上面还用金线缠绕,看起来熠熠生辉。朱慧卿笑着说,为了制作它,家里的废纸都用光了。
2
3
小小知了壳 也有大用处
朱慧卿还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最新作品:一组用知了壳制作出的猴子迎亲队伍、剃头挑担、拉洋车、磨剪刀、弹棉花、烤山芋的汉子等。“这些小人物用紫玉兰落下的花苞做身体,知了壳的爪子做胳膊和手,然后用浆糊粘贴上,而篮子、车子、剪刀等工具是用小纸片和木头裁剪出的。”记者看到,这些带有浓郁传统特色的小艺术品,在朱慧卿老师的精心打理下,既憨态可掬,又生动逼真。
“这些作品基本不用花钱,很环保,都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朱慧卿说:学一门艺术,不仅能让她老有所为,而且勤动手动脑对老年人身体也有益。
金花 刘亚萍 本报记者 刘旸 摄影报道
148个鸡蛋壳,每一个都是精品
展翅欲飞的小鸟,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婀娜多姿的花草,148个蛋壳画虽然娇小,但无不生动传神。
“制作蛋壳画要先将蛋壳敲个小孔,将鸡蛋从小孔里吹出来,然后在外面一笔一笔画上京剧脸谱。”朱慧卿告诉记者,1998年创作这些画的时候,没有专门的教材,她就从一些书本上搜集临摹,为了画出更多的人物脸谱,朱慧卿还特地参加过安徽省艺术团的京剧班。”它们还在中科院以及省市文化馆进行了巡回展出呢。”
不仅用蛋壳,朱慧卿还用易拉罐作画。“喝完饮料的易拉罐收藏起来,漂亮的银白色经刻、压、窝、剪后就能成为一幅幅浮雕或立体的画面。”朱慧卿指着墙壁上的一幅松鹤延年图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 3月22日,在合肥市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委会成立大会上,理事长李林幽默地说:“合肥有一句俗语:‘你欺负我娘家没人啊?\’现在我们可以挺直腰杆讲:我们娘家有人啦...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