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今年安徽省两会要求合肥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加快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推动各项事业走在全省前列,进一步发挥好省会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这是对合肥发展寄予的厚望,更赋予合肥以重任。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阶段转换的新背景下,为贯彻省两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新部署,合肥必须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以全面改革与自主创新为新动力,打好全面改革攻坚战和转型发展主动仗,构筑“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境界。
一、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要保障。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合肥必须从“全面深化”上着眼、在“先行先试”上着力,不断破解当前合肥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努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合肥版”,当好全省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合肥市坚持从带动全省的格局出发,着眼于自身实际,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先行先试的基本思路,突出做到“四个先行先试”:对中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及通行规则、符合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全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对推进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合肥经济圈等区域合作的重要制度和机制创新先行先试。今年要努力在创新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效能提升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在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方面再创一批先行先试之作。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导向”方法论,当前要从现实需要和群众诉求出发,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打破阻碍市场主体自主投资经营的体制 “壁垒”、“门槛”和“天花板”,促进各类资本自主创业、重组、融合、协同,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让资本、知识、劳动、技术等要素的内生创造性充分释放,使资源配置在新的发展轨道和体制机制中达到最大化效率。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以简政放权、改革审批制度和加强公共服务为攻坚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变管制为服务,积极探索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克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坚持依法行政。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为出击点,夯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单元,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实完善民生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功能,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机制,构建现代化城市的公共治理新体系,提升合肥集聚人口扩大内需、宜业宜居民生改善的城市能级。在开放合作方面,以融入国家新一轮开放格局为切入点,抓住国家把沿长江经济带包括沿长江城市群作为重要增长极的机遇,主动融入参与,积极发挥区域特大型中心城市功能;同时,继续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平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传导效应,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二、打造驱动和支撑新一轮发展的“创新高地”
世界金融危机后,科技创新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主导驱动因素的作用愈加凸显,世界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抢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制高点已成为主导趋势。审视国内外趋势,凡是有志建设创新高地的中心城市,都力争在某几个科技创新领域占据前沿或尖端、在某几个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中心。作为创新之城,合肥必须、而且能够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一关键支点,倾力打造驱动和支撑新一轮发展的“创新高地”。只有这样,才能在增长阶段转换的“倒逼”中掌握转型发展的主动权。
合肥拥有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以京东方、联想、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拥有“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同时,合肥还拥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等叠加机遇和政策支持,创新环境优越,创新优势明显。要充分发挥并持续增强创新优势,把“创新高地”构筑得更大更高,使这一支点能够撬动经济更好更快升级。更加突出企业主体,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创新决定、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政府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扶持和服务。更加突出平台建设,继续抓好“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生物经济园等创新平台建设,加紧筹建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平台集聚人才、以事业留人才。更加突出人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针对合肥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加强从国内外引进、集聚研发机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壮大创新实力。更加突出环境营造,用一流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服务、更好的政策形成蜂聚效应和磁石效应,把合肥打造成人才聚集的高地、要素汇集的洼地、创新创业的福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是科技创新成效的现实体现,也是科技创新撬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标志。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态势,合肥应发挥比较优势,精选方向,精准发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做好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抓住用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机遇,切实抓住用好新型显示和工业机器人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的机遇,不断巩固和提升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语音技术等已有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平板、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努力在量子通讯、公共安全、未来网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扩面”基础上“聚焦”,要依据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进一步突出主攻领域,集中力量尽快打造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使其形成规模化基地和国内产业中心。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生长规律,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上要重点抓住科技转化和商业模式两大枢纽环节,从完善工艺、设备、材料、质量控制等方面,保障科技成果从实验转化为量产,以促进科技创新顺利转化为新兴产业;从科学设计实施商业模式上,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营销、市场开发、综合配套、赢利模式等问题,以促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壮大。政府要在这两大枢纽环节给予企业更有力有效的引导和服务,加速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由此牵引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打造民生改善、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大湖名城”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品牌日益彰显,城市崭新形象日渐清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合肥这一城市形象定位,明确“支持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并对建设好“大湖名城”给予了具体指导。合肥要进一步塑造城市品牌和宣传外部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影响力、竞争力;更要在民生改善、生态优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上狠下功夫,丰富“大湖名城”内涵。
增进民生福祉是城市发展的主旨,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目标。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核心在于人的城市化,显著改善民生。合肥是具有高成长性的特大型城市,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加大保障房供给等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措施,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更加突出保障基本、雪中送炭,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各项民生工作,加快构建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城市困难居民扶助,破解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城乡面貌不断呈现出新变化、新气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主题和时代潮流。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是合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家园的顶层项目和引领工程,是“生态强省”的战略支点,是落实国家“三江三湖”治理战略的重大举措。当下要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设计,推动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严格实施 “河长制”等各项环保责任铁律,扎扎实实地推进现有的项目工程,争取后续的引江济巢、引江济淮等重大项目工程。确立科学治水理念,将就水治水提升为产业、环境、文化一体的“系统治理”,全力构建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将城市生产生活全方位纳入绿色发展轨道。牢牢把握巢湖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按照生态治理规律,着力运用生态修复先进技术和方法,实施流域联动协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努力治好巢湖。
严重雾霾已经敲响了警钟,大气污染防治刻不容缓。合肥已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新出台《合肥市空气质量达标阶段性工作方案》、《合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政策规定,推出黄标车限行、控制渣土遗撒、春秋季秸秆禁烧、工业废气减排、小锅炉淘汰与整治、禁止废弃物露天焚烧、治理餐饮业油烟污染、城市扬尘治理、全面绿化裸露土地等九项举措。要严格落实这些举措,对恶意违法行为“零容忍”,强力防治雾霾,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和应对之策,努力改善大气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生态宜居的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美好境界。合肥要加紧实施水环境治理、绿色森林增长、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四大专项行动”,致力在全省率先完成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的全市域环境整治任务,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实现“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围绕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文化发达、人民幸福的愿景,持之以恒地打造湖美天蓝与城兴民富共生的“大湖名城”,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时间催人,形势逼人。合肥必须找准重点、实施有力突破,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动权,在“创新、转型、升级”上迈出新步伐,把省“两会”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构筑“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境界,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执笔:课题组)
新闻推荐
给孩子买家具,既要注意材质环保,也要留神“结构安全”——— 本报记者 田婷3月中旬是传统的家装旺季。在家居市场中,五彩斑斓、造型别致的儿童家具格外吸引人的眼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如...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