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县家禽养殖业产值达3.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近3成。养殖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成为我县的优势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了促进全县养殖业科学发展,我县积极推进养殖业科学发展,其中,“五化”养殖得到了各级各地的认可并在县内外推广。
养殖规范化。相关部门举办各类培训班达2000人次,以提高企业养殖水平,规范技术操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养殖行为。为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三方共赢,依据环保、水利、畜牧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将全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禁建、宜养”三大类,规范企业养殖用地。生产规模化。一方面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发展现代畜牧业;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国家及地方惠农扶持政策,动员群众整合资源,发展规模养殖。目前,全县拥有5000多家规模养殖场户,规模养殖比重达83%以上,并逐年增长,而散养畜禽逐年减少。 技术标准化。组织企业实施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同时,依托管湾渔场和长临渔场,组织水产专家,进行优质鱼类标准化养殖试验。目前,全县有近百家规模养殖场达到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管湾渔场起草的《鳜鱼苗种繁育技术规程》和《无公害鳜鱼池塘养殖技术规程》、长临渔场起草的《云斑鮰商品鱼养殖技术规程》均被认定为合肥市地方标准。 防疫制度化。我县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肉禽产业项目实施县,每年出栏生猪90万头以上、家禽2100万只以上,动物防疫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县实行“考评奖惩制、教育培训制、现场学习制、督查打分制、问题反馈制、定期通报制、岗位调整制、档案户籍制”八制工作法,使得动物防疫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粪污无害化。对现有畜禽养殖场,遵循“减量化、生态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采取“干法清粪+污水收集、种养结合、生物发酵床养猪、笼养和旱养”等治污模式,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对拟新建、改造和扩建的畜禽养殖场,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批后按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规模化畜禽沼气工程设计规范》,现场指导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养殖中,定期监督检查设施运行情况,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的卫生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叶昌国)
新闻推荐
4月16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沈满祥到循环园调研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沈满祥深入中节能(合肥)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合肥久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马钢冷轧薄板项目、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