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炒货行业中,炒得最早的是‘傻子\’,炒得最大的是‘洽洽\’,而炒得最久的就是‘小刘\’。”8年前对媒体说出这句话的刘天成,现在依然认可当时的判断。
当年白手起家支口炒锅卖瓜子,顶峰时坐拥上亿元财富,刘天成的故事里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他向“傻子”年广久取过经,也跟炒货龙头洽洽交锋过。踏实、诚信的刘天成,“炒”出了一段辉煌经历。
→厂区办公楼内挂着一幅“成因在人,败因责己”的书法作品。
饥饿感催生生意经
刘天成出生在合肥义兴镇,自幼家境贫困,家中有5个兄弟姐妹,因此家中粮食常常是月头够不上月尾。
“有许多次做饭的时候,都不知道米在哪里,感觉家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刘天成回忆说。在刘天成的自传《小刘大道》中他也提到,家里常常吃的是酱油拌饭。有一次,家里没有酱油了,刘天成接过母亲给的一毛钱去打酱油,从食品店出来后,又饿又兴奋的他往家跑时摔了一跤,酱油瓶也打碎了。眼看着酱油到处流,焦急的刘天成用手将酱油捧起来,然后一点点放入破碎的瓶子里。“那印象太深,一家人等着酱油呀!”在刘天成看来,因为饥饿,所以他当时整天想着就是“吃”。在自传中,刘天成总结说,这是他进入食品行业的一种重要原因。
在做小刘瓜子之前,刘天成做过多种小生意,而这些小生意都没有离开过吃。“卖冰棍,一支冰棍能赚一分钱,一天能赚几块钱。”刘天成说,从糖葫芦到爆米花等等他都卖过。爆米花实际上是体力活,同一个动作不断摇,晚上回家整个手臂都是酸的。一次,烧红的炭火正好落在了刘天成的钱袋上,他伸手就去抓炭火,钱保住了,但手上被烫出了水泡。
街边支锅叫卖炒货
合肥老市民也许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解放电影院门前排队买瓜子的情景,这也是刘天成最为骄傲的回忆,“不要说过年过节,就是平时,摊位前也经常有人排着长队买瓜子。”刘天成说。
1982年,刘天成在合肥解放电影院前开了他炒货生涯的第一个摊点,那时四牌楼附近是合肥唯一称得上“商业区”的地方,人气很旺。“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电影是一种很时尚的事情,但看电影就要嗑瓜子。”刘天成说,凭借着商机和人气,他的瓜子摊生意越来越好。
成功后的刘天成,在其自传里写道:“算起来,我步入食品这一行业已经20多年了,天天和食品打交道,我却常常会想到饥饿。”
1978年,刘天成的父亲因劳成疾病逝,那年他18岁,家庭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当时最时髦的是在单位‘上班\’,骑着自行车带着铝饭盒。”刘天成说,但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没有别的门道,他才决定在路边支口锅炒炒瓜子花生之类的。那时的刘天成还是“小打小闹”,带着一口锅满街跑,“哪里有生意,就把锅支到哪”。
(下转A09版)
新闻推荐
已通过有关部门将皮包物归原主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