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鲍亮亮
国务院近日出台《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提升加工贸易,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加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力度,形成沿海地区转型升级、内陆地区有序承接的新格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中部省份的安徽,或将迎来承接加工贸易企业转移的良机。
加工贸易占比逐年提高,渐成外贸稳增长新动力
5月26日,在合肥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内穿梭忙碌的员工、车间内隆隆运转的机器、满载货物驶离的卡车,生产场面如同天气一样火热。 “现在正是生产的旺季,每天来拉货的卡车络绎不绝。”这家企业的运营计划部负责人朱礼宇告诉记者,1至4月份,已经出口300兆瓦的太阳能组件产品,主要销往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市场。
据朱礼宇介绍,他们的出口产品相当一部分是以加工贸易形式进行的。“按照订单客户要求,从境外进口背板和EVA胶膜两种原材料主材,加工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然后再出口到海外。 ”他举例说,比如有的日本客户会要求生产企业购买日本生产的背板或者胶膜。通过大进大出,今年前4个月,企业在加工贸易这块增长迅猛,累计进出口额达到3767万美元,而去年同期不足50万美元。 “由于我们前期积极参加欧盟的双反应诉,目前在光伏行业的出口企业中,晶澳位居前列。 ”
得益于像晶澳这样的企业不懈努力,今年以来,安徽省加工贸易增长迅猛,占全省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外贸稳增长新动力。“2012年,加工贸易只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5.97%,处于中部省份末位,比中部平均水平低17.21个百分点;2013年占19.6%;而今年前4个月已经接近1/4。 ”据省商务厅产业处有关人士介绍,同时所涉及的行业也由过去传统的家电、橡胶、电解铜、服装等转向以IT、太阳能光伏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海关数据显示,1至4月份,全省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额38.37亿美元,同比增长50.97%。 4月当月,加工贸易额达10.58亿美元,同比增长58.76%;较去年同期当月净增3.91亿美元,亚洲和北美成为安徽省加工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
企业数量不多整体规模偏小,需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
“其实,加工贸易并非无利可图,也不代表落后的贸易方式。 ”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张建才指出,加工贸易是全球分工合作的必然结果,对促进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产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的大环境下,发展加工贸易,更成为安徽省抓住外部机遇,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土地价格高涨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迫使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向包括安徽省在内的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加工贸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但是,与全国32.6%的平均水平相比,安徽省加工贸易的整体规模和所占比重都偏低。而与河南、四川、重庆这些中西部省份相比,安徽省的占比也是比较低的。来自合肥海关的分析显示,河南加工贸易额占全省外贸的64.1%,四川占比超过一半,重庆的加工贸易占比也有47.8%。此外,安徽省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不多,整体规模偏小。截至目前,全省实有外贸企业约5000家,但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只有360家。
当前,安徽省外贸正在积极调结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势必给加工贸易发展增添了后劲。省商务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安徽省正不断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在去年就已经取消单笔合同在200万美元以下审批权限的规定,今年还将下放加工贸易审批权到部分重点县区,促进加工贸易较快健康发展。同时,依托合肥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安徽省还将引进一批外向型大项目,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不能长期停留在“贴牌代工”上,加工贸易企业要补足短板
近年来,由于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利润大幅下滑,加之周边国家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力成本低、素质不断提高,比较优势日益凸现,很多人担心加工贸易订单会大量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对此,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张建才认为不必过于担忧。他告诉记者,虽然东南亚国家在要素成本上具有优势,但是其产业配套、营商环境、人员素质还是无法与中国相比;加之一些国家政局不稳,企业投资肯定会慎重。 “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安徽省虽然不能和沿海地区相比,但是与东南亚地区比起来,无论在劳动力综合素质,还是产业集群和配套能力,都具有很大优势。 ”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具有明显的“无根工业”或“飞地工业”的特点,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链较短时,表现更加明显。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比如,用地成本、人工成本上涨,极易发生转移。 “因此,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无法保证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效地防止加工贸易的‘外流\’,才能促进加工贸易稳定健康发展。 ”张建才告诉记者,当前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形势下,劳动力、原材料等传统优势将逐渐丧失,依靠大进大出规模优势的代工模式已经遭到严峻挑战,加工贸易不能长期停留在贴牌代工这种低端形式上,还要补足品牌和营销渠道的短板,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们的加工贸易起步晚,整体利润率不高。 ”朱礼宇告诉记者,由于订单不确定性,加之原料供应可替换程度高,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我们希望贸易更加便利化,比如生产的所有原料都能以加工贸易的方式保税进口,核销则以最终出口订单为准。 ”他向记者解释,国内市场也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方向,如果生产的货是出口的,就以加工贸易的方式操作,如果是内销,最后可以补税。
·
新闻链接
·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等,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它是一种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显著特点就是“大进大出”。按照所承接的业务特点不同,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经济快评·
节能减排,“心慈手软”不行
■ 江国成
国务院办公厅 26日公布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同日召开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工作。落实有关精神,重要一点是对节能减排不达标的责任人严格问责,决不能“心慈手软”。
“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是全国人大批准的约束性指标,是中央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完成。近年来,我国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部分指标进度滞后,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认识不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形势十分严峻。为此,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我国实现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难度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发展方式严重粗放、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原因,也有经济转型升级进展缓慢、节能减排指标下达不科学、统计不全面等因素,但不少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难辞其咎,也与节能减排问责制在一些地方得不到落实有关。
从 “十二五”以来全国节能减排完成的情况来看,完成不好的地方往往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口惠而实不至”的地区。这些地方领导口头上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实际上仍在搞“GDP崇拜”,把环境保护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拖累。
呼吸干净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要改善大气质量、遏制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必须严格执行环保等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实施零容忍。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当前,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老百姓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要促使地方政府转变发展思路,真心实意地重视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必须加快政绩考核体制机制改革,对那些在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上口是心非的单位和责任人,严格落实问责制,依法依规给予应有的处罚,不能“心慈手软”,不搞“下不为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王慧慧)6月是考试的季节,每到此时,焦虑不安的情绪会弥漫在有考生的家庭。为此,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将开展“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月活动,内容包括义诊和免费公益...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