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人违规违纪,其中127人替考;监考监管一路“绿灯”,助成替考“流水线”……河南杞县等地替考舞弊案让号称“史上最严”高考漏洞百出——
高考本应是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考试,然而畸形需求催生的替考利益链,却屡屡将高考拖离公平的轨道。监管人员为何成为“内鬼”,替考“枪手”为何不乏高学历人才,买考家长望子成龙却为何弄巧成拙?
监守自盗:“内鬼”点中高考监管漏洞
严规之下,替考为何仍屡禁不绝?记者调查发现,高考舞弊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试卷、技术和人。安徽合肥参加今年高考监考的教师王佳认为,“试卷和技术问题都容易解决,最难控制的就是人,系统内部的问题往往难以解决。 ”
近期发生的河南高考替考案中,层层把关、无线电屏蔽、指纹验证等一系列举措不可谓不严,但相关公职人员被买通、监考老师对报警视若无睹,这类“内部人员”的不作为和渎职才是替考成功的关键。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上好学校,官员也不例外。 ”贵州省检察院负责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部分舞弊案件来看,一些基层官员因为孩子或亲戚朋友的孩子要考大学,从而利用手中特权铤而走险,甚至不惜触碰法律。“权钱交易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
此外,山东舜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潘昌新认为,处罚较轻也是这些“内鬼”知法犯法、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多数涉案官员只是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违法成本低使得部分官员敢于‘监守自盗\’。 ”
追逐利益:替考怎成“勇敢者”的游戏?
替考愈演愈烈已然成为 “勇敢者”的游戏。 127名替考“枪手”不少被曝来自知名高校……人们不禁纳闷,这些“好”学生为何甘做“枪手”?
梳理近年来的高考替考案不难发现,高考舞弊已经从早期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团作战;从买卖答案、作弊工具、高考移民等钻空子行为,发展到冒名替考等内部运作,俨然形成一条以社会中介为纽带,以相关部门为主攻对象,连接考生、家长和“枪手”的黑色利益链。
同时,畸形的高考市场需求正推动替考演变成 “奇观”——替考者数量屡创新高,替考者来源更加广泛,替考利益链更加隐蔽而复杂。
明码标价让不少人对替考趋之若鹜。据媒体报道,在河南杞县等地替考案中,“枪手”只要参加考试就能获得5000元的“辛苦费”,考上二本2万、一本3万、重点5万,如果考上名校,酬劳还可以再“商量”。
曾参与高考舞弊的大学生高天强说,为了归还学费贷款,读书期间他一直琢磨着怎么能快速挣钱。了解到替考的暴利后,明知违法还是决定试试。不少成绩优秀、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之所以甘愿冒着被开除学籍的风险替考,多数怀着像高天强一样的逐利心理,放弃了对法律和道德的坚守。
此外,不少参与替考的大学生“枪手”还心怀侥幸。他们认为,既然中介能够买通监考人员,就能确保他们没事。因此,他们即使被抓到也不声张,以便给买考家长留出时间去找人“摆平”。
畸形需求:买考家长弄巧成拙
在河南杞县替考事件中,“枪手”们在中介介绍下与考生家长接上了头。每个“枪手”都由对应的家长领走,“开赴”考点。一位家长表示,他们已经“打点”了监考老师,他们不会为难“枪手”。
考生家长是替考得逞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往还可通过特招、加分、保送等形式让孩子上大学,但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瘦身”、保送名额骤减,一些家长不得不通过“买考”等风险更高的办法帮儿女“圆梦”。
一面是望子成龙之心,一面是漠视法律法规之行,家长们饱含期望的良苦用心演变为舞弊行为,让考生们不仅输了学习成绩,在道德品质上也一败涂地。
“根源在于当今社会对个人成功的评价扭曲,认为考上好大学才是成才的最重要标准。 ”贵州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郑强说,“异化的成功标准让人费尽心机,为取得好成绩不惜以身试法。 ”
“有了家长作靠山,学生们就可能对这种行为‘熟视无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业内人士建议,在对层出不穷的高考舞弊行为打击之时,应对涉事家长予以惩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买考家长,学校和地方政府也在舞弊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少地方,高考升学率被政府和学校作为考核“指挥棒”,导致这些地方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充当起“保护伞”“助推器”。
专家认为,可借鉴雅思、托福等专业考试模式,将高考的组织流程逐步专业化,在厘清教育部门权责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协助规范组织考试,形成多方监督制衡机制。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6月18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王慧慧 通讯员 阮晓琳)根据群众投诉举报,合肥市卫生监督所经开分所执法人员近日会同辖区公安、社区委、社居委及卫监协管员,对位于芙蓉社区的两家“黑诊所”进行突击检查,并依法现场取缔...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