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历来是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今年,合肥高新区继续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一批涉及安居、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项目顺利推进,这些民生工程的建设,不仅进一步改善了合肥高新区的城区形象,更提升了广大居民的生活品质。
以民为本 务实服务
今年1月,历时四年,投入财政2800万元进行的兴园南区、山湖新村、江南新村等8个小区的天然气置换工程全面完工。从此,8270户居民告别液化气时代,用上了安全、经济、卫生、便利的天然气。
住有所居是民生的基本需求。在推进园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合肥高新区高标准规划、选址和建设安置小区,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管委会每年都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民生实事之一,列入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已规划和建设拆迁复建点项目20个,总投资约121.59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90.91万m2。其中,已投用项目11个,建筑面积约210.97万m2,安置人数43629人;在建项目9个,投资约45.9亿元,建筑面积约146.41万m2,可安置人数20855人。
民生工程无小事,怎样才能把好事做实,实事办好?今年以来,合肥高新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社区访民情、问民忧、纾民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民生倾斜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迫切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努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高新区首个拆迁安置小区山湖新村,居民李泽同向来访的社区干部反映小区绿化缺少管理、车辆随意出入的问题。在调研后,园区决定将小区道闸和值班岗亭纳入2014年基建计划,同时督促物业管理单位加强小区环境保障工作,从内外两方面保障小区高水平运营。
“民求我应、民需我办、民困我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这是我们民生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区民生办负责人介绍说。
自选动作 扎实有效
合肥高新区致力走好民生工程全覆盖之路,因此“自选动作”十分扎实。从2010年起,区财政每年投入15万元,对辖区低保和困难户开展免费体检工作。今年又出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对户籍在高新区的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农村五保户、孤儿等困难群体,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等八类病种,给予5万元以内的救助。以区定项目弥补省市项目覆盖不到的群众需求,这是合肥高新区推进民生工程摸索出的独特路径。据了解,2007年以来,合肥高新区已累计实施民生工程项目53项,其中,省定38项、市定12项、区定3项。截至2013年底,累计投入资金64.64亿元,其中,省、市项目投入资金6.38亿元,区定项目投入58.26亿元。实现了立足自身做好“自选动作”的目标。
分类管理 阳光操作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尝试对部分民生项目实行分类管养,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如,天乐、兴园、蜀南庭院和江河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由非政府主体主办,实行民办公助的方式运营,由区财政每年投入400万元,向四家社会主体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买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疾病和重症精神病人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村村通”公路管护采取招投标方式,由社会专业管养机构负责管护。
作为合肥市首家民生工程网站,合肥高新区民生工程网站开通运行已经5年。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区民生办对网站进行改版,除普及民生政策知识、发布惠民政策和服务信息外,还增加对发放或补助到人的项目网上公示栏目,群众可以随时“上线”查询和监督民生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了民生工程阳光实施,最大限度维护了群众利益,规避了不正之风,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一项项民生工程正如钢筋铁骨,构筑起群众安居乐业的梦想框架,充实了“幸福社区专项行动”内涵,也使得“幸福高新”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杨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王慧慧 通讯员 阮晓琳)根据群众投诉举报,合肥市卫生监督所经开分所执法人员近日会同辖区公安、社区委、社居委及卫监协管员,对位于芙蓉社区的两家“黑诊所”进行突击检查,并依法现场取缔...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