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东
1973年春,合肥二钢厂扩建,需征用合肥东郊大兴集包公墓等处土地。省博物馆得知消息后,向上级打报告申请对包公墓进行发掘,才减少了文物被破坏的损失。
这次发掘共清理了包括包拯墓在内的包氏家族墓葬十二座,出土陶瓷器、铜镜、铜钱、银压胜钱、墓志等各类文物50余件,作为官居二品的北宋重臣,包拯及其家族的墓葬中竟然没有出土一件贵重的金器、玉器,这足以说明包拯为官清廉,以及对家族后人的教导有方。
如果一定要从包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中选出几件精品的话,那么“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镂空瓷香熏”算得上一件文房珍品。此香熏高11厘米,口径11.4厘米,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组成,盖与身设计为子母口,便于套合。炉身呈圆筒形,平底,下承三只花瓣形足。炉盖为半球形,顶部镂空饰菊花纹,其下刻双层重叠的二十四峰,峰间镂十六个小圆孔,盖下口沿处再刻划弦纹两道。整个香熏造型浑圆饱满,通体施影青釉,釉色纯正莹润,瓷质细腻坚实,故可断定为景德镇窑烧造的产品。另外,炉盖上的纹饰采用了镂雕技法和刻花工艺,当属景德镇窑影青釉瓷器中的精品。
香熏又称香炉,在宋代十分流行,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陈设品,有“焚香、烹茶、插花、挂画”文人雅士四艺之说,其中“焚香”正是指在香熏中焚烧香料,形成熏烟,以避邪驱虫,同时也代表着文人的一种雅趣,此风气从宋代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这件景德镇窑影青釉镂空瓷香熏,出土于包氏家族墓群,也就是包绶夫妇合葬墓葬。据包绶墓志记载:包绶是包拯的次子,包拯去世时,他才五岁,由长嫂崔氏扶养成人,二十五岁时受“荫补”,历任濠州团练判官、少府监丞、国子监丞、汝州通判等职,“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最终,他在赴任潭州通判的途中病故。包绶病故后,人们打开他的行李,除 “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 1973年的发掘证实了这一点,文物工作者只从包绶棺木内发现了几件瓷器、砚台、残墨、残铜镜和一些铜钱等少量物品。而这件香熏以及同出的砚台和墨都是古代文人必备的文房用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包绶一生与书为伴的事实。另需要注意的是,这件影青釉香熏的炉身口沿处残缺一部分,器物表面磨损严重,还有几道裂纹,从这些使用痕迹看,这件香熏定是包绶生前使用了多年的物品,反映出墓主人生活朴素,承载了合肥包氏“清廉节俭”的家族文化。
1994年,这件兼具文物价值与文化价值的 “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镂空瓷香熏”,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实至名归!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斯实)6月12日,副省长梁卫国赴合肥市督查省政府深化农村改革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指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他强调,要践行“三严...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