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互联网大规模普及时代,无纸办公、网上办公、电子交易盛行,人们或敲击键盘,或轻点鼠标,或动动手指头,文字就到了屏幕上,信息就发送出去了,非常便捷。而固守传统习惯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以传统之笔习字、为文的人正在一天天减少。
的确,现时社会用笔的人和用笔的时候少了,用钢笔的人更凤毛麟角。前不久,单位一位退休老同志见笔者在为钢笔灌注墨水,不无深情地说:现在用自来水笔的人真是罕见了!
回想国门初开的日子,我国物资长期匮乏,不管谁人,拥有钢笔者,那都是很有面子、有地位的。所以在那个特殊年代,钢笔之于人们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一个符号,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但凡干部、知识分子或学生,不管是身着一件标准的“中山装”,还是一件普通上衣,左上方口袋里必定插着钢笔。可以说,那是当时在中国大陆土地上,任何一个普通农民、普通工人都绝不需要的装束。那身行头几成“时尚”,但却又不是作秀和故意作派,因为仅仅只为“钢笔”能随时被自己掏出来,所以实实在在是实用、方便。直到后来国人的服装多样化、思想观念悄悄变化,才渐渐没有人一定把钢笔插在上衣口袋里。我至今对钢笔依然情有独钟,仍然会把钢笔带在身上。仿佛不论走到哪里,不带支钢笔就不够踏实。
小时候,把自来水笔叫钢笔,并认定钢笔是用钢制成的,却不知钢笔是指笔头用金属制成的一类笔。后来,又见识了铱金笔、蘸水钢笔。作为一个年少书生,对钢笔充满着“敬畏”。一方面是特别羡慕那些运笔如风、下笔如有神的文人作家,因为一篇篇精美短章或一部部鸿篇巨制,就是从他们的钢笔下面流出来的;另一方面也企求自己有朝一日能修得真本领,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1970年,在读初级中学,值一房亲戚从南京回乡省亲,带给我一支仅三寸长的玉米造型钢笔,那支小钢笔,宝贝一般,陪着我读书、伴着我成长。
记得出差省城合肥,在一家钢笔专营商店,曾以超低的价格买了好多支钢笔,心里盘算着,那些看上去还不错的钢笔总能管我家的小学生用一些时间,可谁知也就三两个月,数支钢笔的价值就消耗殆尽。那些钢笔,要么“水”路不通,要么笔尖“分叉”。笔者从不怀疑自家的孩子用东西很“费”,若不是亲自试用,怕是很难全部相信孩子的话,更会冤枉孩子。
挤占着书写用笔市场的堪为“水芯”笔一族,这类笔款式多,铺天盖地,虽言笔芯可配,但其实没有多少人去配换,基本只当一次性笔用。问题是这种笔的质量并不怎样,往往一支笔还没有写出百十个字就不出“水”了,更有在商店里就发生“水梗阻”,经不起“试”。这类笔给人的感觉就是浪费的成分太多,既损害消费者,又浪费社会资源。不禁想起,在那个钢笔普及率极高的年代,牌子虽只有“新农村”、“英雄”等几种,但笔的质量万分过硬,从来就没有人反应和投诉过。
后来,由于钢笔质量太次,让人无奈,使得笔者引导孩子使用钢笔的计划难以为继,只得索性任孩子去自由选择……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一些东西已经消亡,一些东西正在远离我们而去。譬如钢笔的发展和演变就折射着时代变迁与社会观念的变化,而且总有一天,钢笔也会走进历史词典。在这个浮躁、华丽的世界,原来那个曾经圣洁、美好的钢笔时代到哪里去了?如果美的事物一定要消亡,但美的感觉为什么不能永恒呢?
新闻推荐
新华社合肥6月16日专电(记者张紫赟)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为应对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尤其是合资品牌的冲击,该省江淮、奇瑞公司主动调整转型,走技术、质量、品牌和效益...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