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行车棚改造成简易平房,就住了八九户人家,这样的日子很快就会成为过去——■ 本报记者 郑莉
“我天天盼,天天看,眼见新房子在一点点成长,就像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一样。 ”7月9日上午,在合肥市望江路与青年路交口东北角,灯泡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点的改造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原灯泡厂老职工王庆云指着工地上的一派繁忙景象对记者说。
提起棚改前的“蜗居”生活,王大爷打开了话匣子。在39平方米的旧居里,住着他们一家老少五口人。房子没有厨房,他只能在走廊搭伙做饭,床放不下,他便将晒台改造一下,勉强塞下一张床。 “一个楼层住10户,家家都在走廊上开火烧饭,楼道里经常烟熏火燎。 ”他一家住宿条件还算不上最差,还有用自行车棚改造成的简易平房,一个自行车棚就住了八九户人家,没有厨房和卫生间,一年到头照不到太阳,白天都得开着灯,潮湿阴暗,只要跺跺脚,地上就能渗出一滩水来。
“作为一名老职工,能盼到棚改,很满意。”在原灯泡厂工作几十年的老员工季汝强感触颇深。棚改前他一家六口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儿子媳妇和孙子挤在一间卧室,他和老伴要照看89岁脑中风的老母亲,挤在另一间,连客厅都没有,十分局促。
据了解,这一片棚改区原是灯泡厂职工生活宿舍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兴建,都是筒子楼,缺乏整体规划,有三四栋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列为危房。居住环境脏乱差,下水道修建很不规范,一个月要疏通好几次。还有几栋房子的顶楼渗水严重,逢雨必湿。
棚改消息让四百多户居民盼来了曙光。“今年春天,我区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太湖新村、灯泡厂相继开工建设,是区里的民生工程项目,更是民心工程。”包河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钟星晨说,棚改按照“原地拆迁、原地安置”的原则,给原住户“拆一还一”再加赠公摊面积。灯泡厂棚改区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23.35亩,2016年6月建成交付,届时将提供504套安置房,1400人圆梦安居。
“我只需拿出9万多元,就能把50多平方米的旧居置换成108平方米的新房子,很快就有新家啦。”季汝强掩不住心头的喜悦。王庆云也憧憬着能够告别“蜗居”,一家人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房。
“2012年11月20日动迁后,不到一个月,90%的住户都搬走了。去年三四月份,拆迁完毕,今年5月开工建设。 ”王庆云对每个日子都记忆犹新。棚改区居民们还选出19名代表,全程跟踪监督建设进展。 “大伙心里着急,盼着早日搬进新居。 ”季汝强说,大家每月领着政府发放的临时安置过渡费,因为租住得近,每天傍晚都会成批地过来瞧工程进展。新小区的名字“星光苑”则是老住户们集体命名的,寓意光明。
小区原有的几十年树龄的香樟树,被移栽到工地两侧。跟这些老住户们一样,它们见证了“蜗居”时代的落幕和安居生活的开启。
新闻推荐
7月10日,2014年安徽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足球比赛在合肥市高新区拉开战幕,来自全省各地10支代表队的小将们在绿茵场上展开角逐。 本报见习记者 温沁 摄...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