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合肥市建委获悉,为应对大暴雨形成的内涝,合肥市计划下半年在老城区建设三座雨水调蓄池,分别位于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和包河公园,其中我区占两座雨水调蓄池。雨水调蓄池就像一块“大海绵”,可把短期形成的大量雨水暂存其内,缓解因雨量过大给城市排水管网带来的压力,防止发生内涝。过后,再将雨水慢慢排出,并将杂物分离,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70%的雨水是要靠土地、河道、水塘、绿化带自然渗透,30%靠管道排走。而现在这个比例在很多地方都失调了,受城市开发和地面硬化的影响,管道成为雨水排放的主要途径,这样一遇到急暴雨就会‘水漫金山\’。”合肥市建委相关专家介绍。据了解,早在2011年汛期,合肥市就有在老城区建设雨水调蓄池的计划,由于时机不成熟,一直没有进展。“如出现超标准降雨,长时间大到暴雨,老城区最容易出现内涝。”排水专家介绍,老城区因为建设较早,下水道雨污合流,管径较小,排水能力不足情况长期存在。特别是下凹式立交桥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更容易积水。而雨水调蓄池的建立,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雨量过大时城区积水现象,让老城区的排水能力比以前提高一个档次。
目前,雨水调蓄池的规划方案已通过合肥市规委会审议,正在办理前期各种土地审批手续,并等待合肥市发改委的最终批复。根据设计方案,杏花雨水调蓄池位于杏花公园的西北角,逍遥津雨水调蓄池位于逍遥津公园的东南角。两座雨水调蓄池,都将建设在公园绿地下方,调蓄容量不同。其中,杏花雨水调蓄池为三座调蓄池中的最大,调蓄能力为17500立方米;逍遥津雨水调蓄池的调蓄容量为6500立方米。当暴雨结束后,这些雨水调蓄池内的积水,最多在24小时就可以全部排空。
记者了解到,老城区将建的雨水调蓄池,并不只是简单地挖个大水塘。以杏花雨水调蓄池的规划方案为例,除调蓄池外,还要建雨水泵站和污水泵站,在调蓄池前端以及雨水泵站前端各设一个闸门,工作模式分为旱季模式和雨季模式。“未来,全市总共要建10余座这样的调蓄池,力争每个区都有。”合肥市排管办负责人透露,这种雨水调蓄池在上海、昆明等城市已有成功应用的先例,可以有效防止内涝。(彭代国 宗禾)
新闻推荐
他,个头不高,话语不多,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群众排忧解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社保专家”。他就是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明。提起张明,业内人...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