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晓群
7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的中建八局百利广场建设工地,工地上的新市民学校正在为3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上普法课。
从去年6月开始,合肥市出台规定,要求凡是符合建校条件的建筑工地,施工企业必须在建筑工地设立新市民学校开展普法。合肥城乡住建委职业技能指导科科长左丽丽告诉记者,截至今年7月底,合肥市建筑工地新市民学校数量累计达1856所,覆盖农民工约75万人,农民工抽考合格率在90%以上。
近年来,外地来肥的务工经商人员、拆迁安置的农民、在校的异地大学生等人员数量逐年上升,在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合肥的新市民。如何让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以法治为引领,促进新市民加快融入城市,这是合肥给出的解答。
“六五”普法期间,合肥市在原有“五个”普法重点对象基础上,将新市民作为“第六个”普法重点对象,纳入市民法制教育的范畴。从新市民的需求出发,宣传与新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新市民的权益出发,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律援助、法律维权结合,引导新市民学法、用法,切实维护合法权益。
如今,合肥市在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街镇,普遍设立“新市民法律爱心屋”,24小时接受咨询、投诉和建议;在新市民较为集中的社区,成立“新市民普法之家”,结合“律师进社区”活动,实现免费法律服务向新市民延伸;在新市民子弟较为集中的学校,建立“新市民普法学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此外,“新市民普法驿站”“新居民联谊会”等其它形式的新市民普法阵地也相继建立起来,形成普法网络。
针对新市民对城市运行的政策法规不熟悉、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现状,今年,合肥市普法办等17个部门共同编写了全省首本 《新市民学法用法读本》,免费发放给广大新市民。这本新市民普法“百科全书”,以案例分析、法律问答等多种形式,就新市民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提供了一整套的法律和政策服务指南。
新闻推荐
8月11日,在合肥市南二环上,包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引进的该市首台喷雾压尘车在工作。该车蓄水量7吨,喷雾风机可根据作业要求实现升降,360度旋转喷雾,覆盖面积约11000平方米。喷雾车将主要用于城市建筑...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