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云峰
席镇,乃压席角或帷帐之用,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时期。席镇的起源和古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魏晋以前,古人起居生活方式是“席地而坐”。席地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榻上铺席,另一种是在地上铺席。王公贵族之家多在榻上铺席,普通人家则铺席于地。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用到席,而席在人们落座、起身、挪动时常会移动,很容易卷起四角或倾斜。为避免席的移动、卷角等问题,古人就在席子的四角放置镇,用来压席,席镇便应运而生。
安徽博物院藏有两件萌态十足的汉代鎏金熊镇,高5.1厘米、宽4.1~4.8厘米,1952年出土于合肥市。这两只熊体态肥胖,憨厚可爱,造型生动而形象。整只熊呈蹲坐状,头向前探,张口直视,双耳并立,两前足举起,后肢弯曲,双目前视,好像在与人嬉戏,娇萌可爱,通体鎏金装饰,故称之为鎏金熊镇。
一般来说,一套完整的席镇有四枚,这套熊镇也不例外,席镇出土时共四枚,另两枚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席镇造型多样,除少量人物造型外,大都为动物,常见的有虎、狮、豹、鹿、羊、龟、蛇等。熊被汉代人看作吉祥之物,它们不仅象征力量,还有着憨厚可爱的体态,因此汉代工匠们尤喜塑熊。在制作席镇时,动物的姿态通常作蜷屈、蟠伏状,底部平坦,自身有一定重量,便于压物。有时为增加重量,匠师们还在镇里灌满细沙或铅。汉代席镇一般重约600~800克,另外,为避免勾划到衣物,镇体一般为近半球形。
席镇在战国时期便已流行,至西汉时达到鼎盛,镇的制作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席镇多采用较重的材料,有铜、铁、玉、石等,其中又以青铜镇最为常见。隋唐以后又出现象牙、陶瓷、竹、木等质地的镇,但其功用却渐渐发生变化,成为文房中镇纸之用。
鎏金是中国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亦称“涂金”“镀金”“流金”等,是把金和水银混合熔化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温烤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中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其以两汉最为普遍。但“鎏金”一词出现得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朝丁度等人修订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上则是一致的。
宋代以后,随着室内家具的不断革新,逐渐流行高坐的桌椅板凳和床榻,席镇便慢慢失去功用。但另一方面随着在纸绢上书写作画的兴起,特别是明清时文人书写绘 画用纸的增多,压书、压纸的书镇、纸镇便开始兴盛起来,镇的质地也更加多样,大多为吉祥生动的动物造型,与席镇相比,重量减轻,体型也趋于小巧。质地除铜、铁、玉、石之外增加了陶瓷、象牙、竹木、景泰蓝等。由于纸镇既可使用,又可雅玩,所以渐渐成为高档的文房用具和文人雅士的案头珍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汪永安)9月19日,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安徽省中心在合肥揭牌,标志着国家级的软件评测中心落户安徽。随着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软件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国家各部委、各行业正在...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