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日前,合肥市城乡建委联合市发改委、地震局、卫生局和教育局等五部门下发通知,将在全市房屋建筑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新建医院和学校都要优先选择减隔震建筑。
合肥市城乡建委副主任马道云:
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频发。震级相近的地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往往会带来迥异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物抗震技术的应用、建造方式的差别、建筑材料的质量以及没有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是否经过抗震加固改造等。合肥市地处郯(山东郯城)庐(安徽庐江)断裂带南段,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积极借鉴国内外抗震建筑经验和技术,推广研发符合区域特点的抗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加密钢筋这一传统“硬抗硬”的抗震方式;另一种是把建筑物某些非承重部分设计成效能杆件,或通过装设效能装置来减震;比较新颖的是通过在地基与柱子之间加钢板橡胶垫的方法来隔震。实践证明,隔震的方法最为有效、采用了最后一种新技术的建筑,在汶川、芦山地震中都经受住了考验;而世界上采用隔震技术建设的房屋,目前没有一座被震倒。
隔震技术能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4倍到8倍。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在橡胶支座上处于弹性状态,既能隔震又不影响承载力,从而对地震力进行缓冲和消解,起到“以柔克刚”的作用,克服传统抗震技术设防烈度固定、不保护建筑内部设备、仪器和装饰装修等弱点。再坚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震中都可能因摇晃而倒塌。
今后,合肥市房屋建筑工程将逐步推广应用这种减隔震新技术:新建医疗建筑中,承担特别重要医疗任务的三级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设计时都将采用减震隔震技术;二、三级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县级及以上的独立采供血机构的建筑,设计时应优先采用减震隔震技术。此外,新建学校、幼儿园建筑中,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3层以上且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设计时应优先采用减震隔震技术。而对抗震设防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的建筑,设计时也提倡采用减震隔震技术。
减震隔震技术,也能用在对既有建筑物的改造上。对于居民住宅等一般建筑,合肥市将采取鼓励的手段进行推广。凡是采用减震隔震的工程,将列为合肥市抗震新技术试点示范工程,优先参加各类工程评优评奖。
本报记者 张鸣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月开始实行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