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30周年。开发区,站在新的起点上。
在这个年份,我们既要对而立之年的开发区发展成绩进行系统的总结回顾,更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而作为安徽工业第一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过去的21年里,敢于拼搏,忘我奉献,逐渐走出了一条“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如今新征程已经铺开,面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各方面的机遇与挑战,经开区将如何持续激发活力?如何在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创新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邀请到了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卫东,请他畅谈经开区的发展新思路。
高效服务奠定开发区的发展速度
9月上旬,姚卫东刚从俄罗斯考察归来,在乌法市,该市市长在交谈中问他:“中国的开发区发展这么快,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传授给我们,帮助我们进行开发区建设? ”
“俄罗斯人觉得中国开发区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姚卫东说,我国的经开区发展,走过了一条从加工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如此的活力,主要还是在于开发区。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开发区建设,政府的高效服务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神速。
“加快开发区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但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存在转型发展问题。 ”姚卫东直言关键,主动把话题引向了转型升级上,“转型发展就是要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是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但这些变化,都需要开发区管委会加大引导和服务的力度。过去我们曾说过,开发区管委会唯一的权利就是服务,在转型发展阶段,同样必须坚持这一点,以高效服务奠定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
2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合肥经开区南区能够利用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今后的发展,需要把有限的资源尽量放大。如何在奠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升级改造?经开区进行了多个方向的探索,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当前,经开区已经积聚了大量的主导企业,对现代企业的服务工作,成为了经开区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此外,针对现代企业发展存在过高物流成本的问题,管委会领导班子多方调研,决定吸引一批专业的物流公司为区内生产型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经开区来讲,转型升级是下一步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正在尝试,通过有效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借助于以企业研发中心、高校资源为代表的科技优势,为开发区科学长远发展提供长效助推动力。 ”姚卫东说。
改革创新注入开发区的持久活力
合肥经开区以奋力打造“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为目标,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姚卫东感触良多。
“在当前的政策架构下,如何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活力?我们要在创新领域加大思考”。
深化改革需要创新,企业服务需要创新,开发区的整体转型升级更是离不开创新。姚卫东说,对经开区而言,做好创新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变化。
以招商引资为例,近年来国家层面开始对各地招商引资工作进行清理整顿,包括土地出让金的审计、税收政策的审计等,从某种意义上“逼迫”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的工作创新。
“转型升级与创新是连在一起的,为推动全区的转型升级,我们不断加大科技孵化力度,利用开发区优势平台,推进产业化应用”。2014年5月9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经开区正式揭牌。清华大学在桥梁动态监测方面具有领先水平,9月12日,合肥市邀请到清华大学相关专家,对初步选定的五座桥进行动态检测,通过收集桥梁的动态参数进行安全监控。我国目前有超过76万座桥梁,桥梁安全是个急需重视的问题,经开区积极引进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正是看中了相关领域的市场前景,走上转型升级的科技产业化之路。
据介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是安徽省的重点项目,也是经开区转型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设立公共安全检验测试中心、打造公共安全产业园三个层面合作,将在经开区建成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的公共安全学科发展与产业转化基地。
民生工程共享开发区的发展红利
“您好,感谢您参与合肥经开区民生工程互动短信活动……”9月19日上午,合肥经开区多名居民收到这样的短信。近期,经开区开展的民生工程互动短信抽奖活动,首次发送短信46245条,引爆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我国开发区发展30年来,涉及民生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姚卫东坦言,具体到合肥经开区,已经占到了全区工作的一半以上。
“在开发区发展的初期,重点是产业集聚。但在现代工业已经有了雄厚基础以及产城融合的新形势下,如何妥善解决民生问题,让普通百姓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同时也在采取一些措施。 ”姚卫东以经开区拆迁安置工作为例,最初在经开区的安置标准是人均20平方米,现在合肥市的新标准是人均45平方米,20年过去了,当时的小孩子都已成人,仍有一部分需要解决住房问题。为此,在不违背全市统一政策的前提下,经开区尝试一些办法,如建设小户型房子,由区里承担差价费用,以低于成本价的形式出售,谋求解决相关问题。
拆迁安置工作只是合肥经开区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在姚卫东看来,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民声工程,为此需要提升社会知晓率、政策符合率和群众满意率,合肥经开区采取三项举措提升“三率”:一是民生工程宣传途径网格化,宣传手段多样化;二是严格落实民生工程,做到不错不漏;三是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及时整改群众的意见建议。为把民生工程办成真正的民心工程,合肥经开区开展了“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倾听社情民意进万家”等主题活动,近日,在走访征求意见后,经开区进一步拓宽老少活动家园内容,开办了舞蹈、太极、书法、合唱班,吸引3000多名群众参与,群众对民生工程的满意率有了实效的提升。
拼搏奉献塑造开发区的永恒精神
2013年是合肥经开区成立20周年,如今,一个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20年已经拉开了帷幕。
我国的开发区能够发展起来,离不开开发区人敢于拼搏、忘我奉献的精神。展望新的时代发展,不论是开发区的建设者还是管理者,如何能够保持这样一种精神,是未来开发区需要思考的问题。
落实在具体工作上,拼搏奉献就意味着爱岗敬业,作为一个在经开区工作多年的管理者,姚卫东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爱岗敬业是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我们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一项职业和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开发区发展和强大的需要。
建设一支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队伍,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时也成了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常抓的一项课题。 20年的发展历程,合肥经开区从创业伊始,就用“团结拼搏、艰苦挺进,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塑造和锻炼干部职工队伍。这支队伍,为整个开发区战胜困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开发区未来的希望和宝贵财富,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力量。
“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爱岗敬业的人,我们作为开发区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为开发区的发展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懈奋斗。 ”姚卫东感慨地说,作为开发区的一员,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珍惜这份事业,在建设开发区的各项工作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开发区新的辉煌。 (张圣洁)
数字见证辉煌
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与“聚宝盆”
21年前,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巢湖之滨悄然诞生,14年前又升格为“国家级”。一步步走来,今天,它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圈发展的“火车头”“聚宝盆”……
“火车头”和“聚宝盆”,是国务院领导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度评价,它形象地说明了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中巨大的牵引带动力,也表明了开发区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今年9月初,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领导指出,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邓小平倡导的,是改革开放重大创举,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国家级开发区成为了地方发展的“火车头”“聚宝盆”,发挥了对外开放重要载体作用,充当了体制改革试验基地,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
数字见证辉煌。从1998年到2013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从9.2亿元增长到931亿元,15个春秋,足足增长了100倍以上。在这15年中,合肥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2亿元增长到2802.4亿元,大致上增长了140倍;财政收入从1.1亿元增长到124.7亿元,增长120倍左右。
今天的合肥经开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冰箱、挖掘机、液压机床、叉车、轮胎等产量位居中国第一”。如果说经济指标是抽象的,那么,上述关于合肥经开区产业发展上获得的一系列称号,则雄辩的证明了合肥经开区作为合肥经济圈 “聚宝盆”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凭借着“充当体制改革试验基地”这个巨大的制度优势,在过去的21年的时间里,合肥经开区共引进项目1503个,其中外资项目365个,实际利用外资43.7亿美元;内资项目1138个,累计投资总额1400亿元。目前,全区注册企业数7292家,其中,28家世界五百强在经开区投资31家企业;全区规模以上企业221家。拥有日立、尼普洛、花王等知名日资企业35家,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和台资企业首选地。
经过21年的发展,合肥经开区已经形成以海尔、长虹、美菱、美的、晶弘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以江淮、佳通、纳威司达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以日立建机、合力叉车、合肥锻压、熔安动力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统一、华泰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 2013年,全区家电企业生产家电整机达2822.8万台,其中冰箱1743.8万台,洗衣机402.2万台,空调器399.2万台,彩电277.6万台;家电电子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其他支柱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区生产各类汽车48.3万辆,叉车4.2万辆、挖掘机1.15万辆、轮胎1849.2万条,饮料82.3万吨。新兴产业实现倍增,全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住宅产业化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10.5亿元。
2013年,全区产值超10亿元企业46户,其中超50亿元企业13户,超百亿元企业6户。在2013年度安徽企业50强中,合肥经开区企业占有10席地位。在历经21年辉煌之后,合肥经开区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头,对此,合肥经开区的领导十分清醒:“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继续充当先行先试的探路先锋;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继续充当‘顶梁柱\’;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继续充当生力军;应对资源环境新挑战,继续充当好带动模范。 ”
“四个继续”是合肥经开区在转型发展中的勇敢担当,它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合肥经开区是中西部最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之一,也是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李晓群)记者近日从合肥交警部门获悉,10月底前,合肥市将在全市组织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动,以进一步维护农村道路交通秩序,切实加强秋冬季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坚决遏制农村道路交通...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