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一生,恩爱到老
本报记者 郭海洋 摄
记录整理:本报记者 李方达 实习生 何青
羊年春节一过,79岁的冯秀芳和老伴田春山就在市老年公寓住满一年了。一年里,无论是在房间还是出来遛弯,老两口都相互搀扶着。恩爱相伴的情谊,让老年公寓里的年轻工作人员都羡慕。冯秀芳理解的爱情是:“都为对方想,才能在一起。”
在相互照顾中心生感情
1960年,24岁的冯秀芳来到合肥卫校读书。“班里有个阜南同乡,还是我们班长。”后来,冯秀芳了解到,这位叫田春山的同乡年龄比较小,就对他多了几分关爱之心。“一开始,并没想着谈恋爱。”冯秀芳说,“就因为是老乡,感觉很亲切,就像对待弟弟一样照顾。”
在那个年代,同学、同乡之情,对在外求学的游子来说份外珍贵。当田春山遇到困难时,冯秀芳从不吝啬,总会全心全意地帮他渡过难关。
因为年龄较小、粗枝大叶,田春山总爱丢东忘西。“刚开学没多久,他的钢笔就丢了,没法写作业,特别难过。”冯秀芳知道后,就把自己珍藏的一支钢笔送给了他。
又一个学期,冯秀芳从别的同学那听说“你老乡的褂子被偷了,都不敢出寝室来上课。”冯秀芳又心疼又难过,思量一会儿,就把哥哥送给自己的一件绿军褂拿了出来,送给田春山。
在合肥求学期间,冯秀芳和田春山在生活上、学习上都相互照顾、相互鼓励。“到后来,就有了一些相互爱慕的意思,但谁都没有说明。”直到两人分两地实习,经常通信,才明确了恋爱关系。
不怕困难喜结连理
“别看他年龄小,可有主意。”毕业后,冯秀芳顺利地被分配回老家阜南,进入卫生系统工作,“我到后来才知道,是老田给我定在这儿的。”毕业后,田春山因为表现出众,应征入伍。入伍之前,学校问他有什么要求,田春山就提出:“把冯秀芳分到阜南。”以后的日子里,两人经常拿这事儿开玩笑,但冯秀芳很珍惜田春山的情谊。“他是怕毕业后分到天南海北,两个人的关系就断了。”
田春山在大别山区当兵,冯秀芳在阜南工作。分隔两地,二人只有通过书信联络。书信里柔情蜜意,但回到现实,冯秀芳却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我那时都二十六七岁了,身边的人都在催,还不断地有人要给我介绍对象。”冯秀芳只有通过信件缓解压力,“我让他多写信,一天一封,别人看我收信收得多就不催了。”
除了距离和年龄,“成分”也是冯秀芳要面对的难题。当时,冯秀芳家“成分”高,很多人都认为两人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冯秀芳先在书信中向田春山讲了这个问题,田春山告诉她没事,不用担心。但冯秀芳还是不放心,又给田春山所在部队的政治部领导写了信,说明情况,“领导没回复,但后来允许我们结婚了!”
不久,在大别山部队,冯秀芳和田春山喜结连理。“我俩能结婚,真的很不容易。”冯秀芳说,“在重重压力与困难面前,我总想着不能辜负老田,因为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替我都想周到、办周到了。”
相伴一生恩爱到老
婚后的日子,平凡,也充满爱意。
“怀上大孩子时,老田还在部队忙,我也没想让他跑回来。”而田春山算准了预产期,提前几天回来,给了冯秀芳一个惊喜。“也幸亏他提前回来了。”因为年龄较大,冯秀芳生第一个孩子时难产,多亏田春山及时找到一位权威大夫帮忙。生产后,田春山下厨给妻子做了一条鱼。“用香葱、香油炸的,可香了,赶紧吃吧。”鱼端上来,田春山高兴地向妻子炫耀。但冯秀芳却有点为难:“我觉得不好吃,又不想挫伤他……”
两人的回忆里,充满了类似的温情瞬间。冯秀芳讲述时,田春山一直坐在旁边,很少说话,讲到有意思的地方,老爷子会用宠爱的目光看着老伴,咧嘴偷笑。
一起走到70多岁,两人还是相互搀扶、体谅。现在,田春山的思维和记忆都不太好,冯秀芳就把老田的药分门别类放好,每天三次喂他吃药;冯秀芳的腿脚不太利索了,田春山就一天三次,到房间门口领取两人的饭菜。他们说,希望能够陪伴对方一直走下去……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民政部网站6日发布信息,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今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可能造成的影响紧急启动救灾预警响应,指导地方民政部门及时做好灾害应急救助各项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